元世祖忽必烈能够统一大江南北,汉家儒臣功不可没。可是,以真儒得天下的忽必烈,却不能以真儒治天下。忽必烈较为偏重儒学经世致用的一面,他认为“科举虚诞”,因此断绝了文人士子“学而优则仕”的希望。
入仕无门
忽必烈为藩王时,对儒学及儒臣极为重视。他曾召见金朝旧臣张德辉,询问他 “孔子歿已久,今其性安在?〞张德辉告诉忽必烈,圣人与天地共始终,圣人的品行无处不在,只要按照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在弘扬圣人的品行。
张德辉还对忽必烈说金灭亡是因为朝廷虽然任用儒臣,但并不重视儒臣的意见,没有真正将需学用在经世治国中。
忽必烈对张德辉的话极为认同,开平称汗后,他命令张德辉负 责蒙古贵族子弟的教育,还高兴接受了 “儒教大宗师”的称号。不久,张德辉请求恢复真定(今河北正定)学校,忽必烈欣然许可。
比起张德辉,儒臣刘秉忠兴办儒学教育的建议更为具体。他直接向忽必烈谏言应该沿用(旧时制度,修建学校并设置专门传授学问的教授。而学校教授的内容应以儒家经典为主,词赋策论为次,还应该选择开国功臣的子孙进入学校学习,以便为国家选拔人才。
张德辉和刘秉忠的谏言对忽必烈兴办儒学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元中统二年(1261)八月,忽必烈在北方各路设提举学校官,全面恢复了地方官办儒学。统一南北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设立江淮十一道儒学提举司,大体保留了南宋时期的各地官学。
可是,忽必烈虽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对科举制度却一直不热衷。至元初年,忽必烈曾让丞相史天洋详细列出需要施行的大事,史天泽列出科举,但忽必烈没有批准实行。
元至元四年(1267)九月,有大臣上书极力恳请施行科举制度,认为废除科举制度会使士人失去人仕的门路,又列举历朝历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成效。忽必烈表示应该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可是。等到中书省三部与翰林学士们订出科举制度的章程、法式后,科举制度的施行又不了了之。
在四等人制度下,本就地位低下的汉族士子,又失去科举这条传统进身之路,空有济世之才却壮志难酬,文人士子们只能一边美慕“九天鹏鹗飞”的自由自在,一边慨叹“困煞中原一布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