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宾天之后,就由其孙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史称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出于自身的野心,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10万直捣京师,并且顺利的完成了“帝位逆袭战”继承大统,身为赢家,最大的乐趣无非是以“胜利者”的姿态临幸于“失败者”眼前,可遗憾的是,他终其一生也没能再见到自己曾经的这位“皇侄”,那么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大明万历年间,13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正在文华殿听老师张居正讲课,期间休息的时候,他悄悄的问了张居正一个问题:“当年的建文皇帝到底去了哪里?
张居正听到这个问题后不禁眉头紧蹙,他不知道该如何让这个年纪的皇帝明白,有些话是不能随意说出的,但是在他想来小皇帝之所以会这么问,也可能只是由于孩童天性的好奇心,于是他回答道:”这个国史上面没有记载,但是据老一辈人传说,他是出家云游去了,并且还曾经题诗句’流落江湖四十秋‘于田州。神宗听完后叹息不已,下令让把这句诗抄录上来。
这则故事就是建文皇帝下落之谜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说他自皇城陷落之后,几经周折逃出来即遁入空门,云游四海,据说神秘的红崖天书还与他有关。
除此之外,还有史料文献记载了另外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根据《明实录·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也就是说,建文皇帝是在奸臣的逼迫之下,在宫中自焚身亡。这虽然是出自正史资料,但笔者个人认为其不太可靠,因为纵观各朝各代,对于当朝皇帝的史书记载,多少都会进行一些美化,更何况是朱棣写给藩属国的诏书,其内容真实性不言而喻。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大明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泽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并且东明寺大殿的柱子上刻有以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我们综合几种观点来分析,建文帝出家为僧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了,历来还有很多民间传说,诸如建文帝出逃南洋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