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都有一个疑问,北宋政权被金国灭亡后,南宋半壁江山仍能维持一百多年,那么明朝灭亡后,为什么南明政权只坚持了15年?有人说,那是因为南明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所致,将领们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当然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北宋时期,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游牧民族,武器装备都十分落后,双方互相拼杀,所用的武器无外乎刀枪棍棒和弓箭,这些兵器都是冷兵器。然而到了明末清初,武器装备就有了质的飞跃,明军中大范围的装备了火器,比如在宁锦之战中,明军依托坚固的堡垒,使用火铳对清军造成了大范围的杀伤,令皇太极所率的数万骑兵无功而返。
在没有火铳之前,杀伤骑兵主要依靠弓箭,但从明朝开始,火药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研制的鸟铳火药,其具体成分已经和现代的黑火药相差无几。火药水平的进步,就为火铳的大范围使用提供了可能。从这时开始,火铳逐渐超越弓箭成为了骑兵的克星。但火铳也有两个相当大的缺憾,一个是发射慢,另一个是需要坚固的城防。
如果装备火铳的士兵和骑兵在野外遭遇,火铳兵只有一次攻击的机会,如不能一枪命中骑兵,那绝对没有二次装弹的可能,这样一来,手中的火铳就成了烧火棍,只能任由骑兵宰割了。所以当时的火铳兵只能依靠坚固的城防来进行防御作战。明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耗费巨资在关外修筑了多个联防据点,构建了一条坚固的关宁锦防线。
防线构建完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令清军一筹莫展。然而很遗憾,就在双方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明朝为了更好的打击清军,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引进了一样东西。它就是红衣大炮,因从红毛荷兰人手中引进,故又叫做红夷大炮。这种炮的炮管长,口径大,又加上了准星,威力十分了得。
红衣大炮刚开始装配明军时,对清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让很多八旗官兵患上了攻城恐惧症。皇太极继位后,为了搞清这到底是什么武器,下了死命令,从明军手中抢走了一门红衣大炮,然后又利用俘虏的明朝工匠,成功仿制了这种大炮,此后一向使用冷兵器的八旗军,也有了这种威力巨大的热兵器,这对于清军来说,无异于质的飞跃。
相对于守城而言,红衣大炮更适合攻城,用这种大炮轰击城墙,一下子就能将城墙炸出一个洞,如此反复轰击多次,就会造成城墙坍塌。皇太极尝到了红衣大炮的甜头,便命令手下工匠日夜赶工,一口气制作了六十门。清军有了这种武器,对明朝的关外防线构成了极大威胁。此后关外的战争中,明军便失去了所有优势,一连丢掉了很多堡垒,只能疲于奔命。
李自成打入北京城后,更为清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山海关大战时,李自成大军早早赶到山海关城下挑战,但清军因红衣大炮尚未抵达,一直坚守不战,直到将大炮运抵山海关,才开始轰击李自成大顺军,大顺军因此死伤无数,只能撤退。清军入关后,如法炮制,每每攻城,必用大炮轰塌城墙,这就为清军夺取城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没有红衣大炮,清军绝不可能在短短十五年内便击败南明,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