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主要是魏、蜀、吴之间的斗争,所以才称为“三国”,而实际上,说是“三国”并不准确,因为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国家称雄于这片土地上,而且它比魏、蜀、吴成立都要早,享国50多年。
而且,因为它被消灭,遗留的问题多多,困扰后世400多年,隋唐4位皇帝都要处理它留下的后遗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90年,董卓把持东汉朝政,当时,他手下有一个爱将名叫徐荣。徐荣向董卓推荐了自己的老乡公孙度,做当时辽东的太守。于是,公孙度得以出镇辽东。他为人心狠手辣,对付当地豪强和周边的小国毫不留情。他曾远征当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高句丽,攻陷其首都,威震一时。
后来,公孙度听说中原地区战乱四起、动乱不断,便对周围的人:汉室即将覆灭,我们共图王者大业的时候到了。于是他在辽东称雄一方,出行坐着皇帝规格的车子,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连亲兵护卫都称为“羽林军”,与皇家无二。公孙度死后,传到了第三代公孙渊的时候,则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当时,在四国之中,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辽东最为弱小。魏国与辽东接壤,随时有灭掉公孙渊的可能。所以,公孙渊采派人渡海联系东吴,与之交好,另一方面,也不忘了讨好魏国,接受魏国皇帝授予的官爵,称臣纳贡。
但是,公孙渊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让魏国皇帝非常不爽。后来,孙权为了拉拢公孙渊,封他为燕王,还派使臣带着1度人和厚礼远涉重洋过来看他。公孙渊只是想跟孙权“玩玩”,没想到孙权是玩真的!
为了不跟魏国闹掰,他竟然斩杀了孙权的使者,将首级送到了魏帝那里,还没收了孙权的人和礼物。公孙渊两边都讨好的昏招,让他在外交上完败。孙权气得要跨海亲征辽东,而魏帝也坚定了除掉公孙渊的决心。
而在魏国这边,本来是文臣的司马懿,靠着与诸葛亮的对抗,成功掌握了军权。在诸葛亮北伐失败以后,魏帝马上命令腾出手来的司马懿去辽东对付公孙渊。在公元238年,司马懿带着4万人前来攻打公孙渊,公孙渊大败被斩杀。
城破之后,司马懿为了斩草除根,竟将城内15岁以上的男子总共7000多人尽数杀死,公孙渊任命的官员被杀者也多达2000余人。辽东百姓本来也就小几十万人,此战之后被司马懿悉数迁到了中原地区。原本强盛了近50年的燕国就此衰落。
由于公孙氏的覆灭,辽东出现了势力真空。而此前被打得七零八落的高句丽乘机崛起。原来公孙渊虽不强,但还能够控制高句丽,现在好战的高句丽更加肆无忌惮,他们一直攻打了魏国边境。后来西晋建立,但不到50年后即将覆亡,中原再次大乱。
在此之后,高句丽屡次对中原进行侵扰,他们侵略郡县,掳掠人口,比如公元311年,高句丽袭取辽东西安平,313年侵乐浪郡,虏获男女2000余口等等,公元404年更是将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
等到后来隋唐再次一统天下时,安稳发展了400年的高句丽已经拥兵几十万,成为东北亚强国,严重威胁着隋唐两朝的安全。隋炀帝曾出兵百万、三次征伐,但均告失败,隋朝反被此折腾的土崩瓦解;后来的唐朝,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失败,死前留下巨大遗憾。
而李治继承父志,先后出兵50多万,用时10余年,才于公元668年最终灭了高句丽,而为了这个目标,隋炀帝加上李唐祖孙三代,4个皇帝用时70年!
而从根源上来说,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当年司马懿留下的残局,而在此后的400多年间,高句丽一直威胁着辽东地区,屡犯中原,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