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太师出品,必属精品,欢迎关注。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包拯作为一代有名的清官饱受百姓爱戴颂扬,他铁面无私的形象已然成为公平正义的象征,由古至今,包拯“包青天”的传奇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铁面无私包青天,清廉爱民美名传
包拯以廉洁著称,性情刚正、执法严峻。他爱惜人才对于有才干的人他秉公力荐,不畏权贵敢于弹劾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权幸,使得有污点的官吏都惧怕“包青天”,铁面无私拒绝与亲戚朋友往来甚至连私人信件都没有。朱熹曾评价包拯:“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他体恤民情兴利除弊一心只为百姓谋福利,赢得了当时人们对他“不爱乌纱只爱民”的美誉,更是受到后人们的敬仰。自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艺术作品就非常丰富,例如小说评书、快板皮影、戏剧曲艺甚至现代的电影电视都演绎了很多有关包拯清廉爱民、巧断奇案、不畏权贵的精彩故事。
“包青天”的故事不断的在世间流传,包拯刚正不阿、清廉爱民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百姓心中清官的典范。经过艺术作品的不断演绎,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的高大形象逐渐成为人们心中对公平公正的寄托。
历史上,包拯在考中进士之后,被朝廷派到安徽省天长县做知县。而在天长县的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铁面无私,为当地百姓破解了不少疑案。即使是权贵之家,包拯也依然秉公执法,还百姓公道。
在包拯审理过的众多案件中,巧断牛被割舌一案十分精彩巧妙,为后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世人皆赞叹包拯明辨是非、断案如神。
曾有诗云:牛因去舌征奇梦,包判冰清竟能伸。孰谓神明天理远,若存公直自然明。
孩童河边玩,自家老牛舌头变不见
传说包拯在长天县做知县期间的一个秋天,遇到过这样一件离奇的案子。
有一天农夫家的孩子在河边放牛,他把牛放在和边吃草,自己和小伙伴在树林里玩耍。等他要牵牛回家的时候发现,老牛在痛苦的哀嚎,嘴里不住地留着鲜血,孩子吓得哭了起来。孩子的父亲闻声赶来,见状仔细一看,发现老牛的舌头被人割去。农民又急又气心想:这老牛没有了舌头可怎么活啊,这让我怎么耕地啊。农夫没敢耽搁太久,赶忙到县衙门告状。
升公堂后,农夫说:“自家老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老牛指定活不了几天。”包拯听完农民的陈述,心中便有了眉目,问他:是否和谁家结有仇怨啊?
农夫思前想后不知与谁家结仇,令其如此狠心割了自家老牛舌头。包拯不动声色心里已然有了主意,他不紧不慢地对农夫说:牛舌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也不必声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卖肉换钱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农民听完,非常无奈,望着包拯,抱怨说:包大人,小民要是杀了牛卖肉,今后用什么来耕田种地啊?……包拯装作很不耐烦地大声说道:一头牛算什么?值得这样没完没了?你快赶紧回去把牛杀了吧!
农民无奈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在夜里将没了舌头的老牛杀掉,卖予街坊邻居换了钱。
凶手中计把身现
等到第二天,那个农夫的一个同村人匆忙前来告状。他说那个农夫私宰耕牛,违犯宋朝法令。
这个人在公堂之上鬼头鬼脑,包拯有见他神态样貌便怀疑他是割牛舌的凶手,就故作严肃的问他:“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他家的耕牛?”
“他家老牛的舌头被割了……”
“你是如何知道牛舌头被割了的?”
告状人被问住,露了怯,一时语塞。此时,包拯没有给他反应时间,大声喝道:“你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家的老牛的舌头,又要告他的状?”
那人一听,大惊失色,慌忙磕头认罪:“是他得罪了小人,所以割了他家牛的舌头报复他……”
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
原来包拯早就料想到凶手割牛舌并无任何财利可图,无非是寻仇报复想陷害农夫,因为牛舌被割老牛要不是被饿死要不就是被杀掉。如果牛饿死农夫白白承担损失,将牛杀了卖肉换钱还能挽回部分损失,可是法令规定私自宰杀耕牛有罪,如果农夫杀牛割牛舌的凶手必然会来告发他。
于是,包拯将计就计,演戏假装对此案漠不关心让农夫杀牛卖肉换钱挽回损失,然后坐等割牛舌的凶手告状上门。
由此,包拯断案如神的名声,到处传开了。
小结
历史上,包拯作为朝廷官员,始终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为百姓带来公平和希望。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时空,为前人和今人所敬重。
参考资料:
《包拯传》
《宋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