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明朝开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衡朝廷势力,拉拢胡惟庸阵营的中下层官员,重点打击李善长阵营的上层官员。明太祖朱元璋和李善长关系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李善长最终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就的。
一:李善长的死和“胡惟庸案”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告发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同月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御史弹劾韩国公李善长。同月李善长被逼自杀,同时李善长家族男女老少七十多人全部被问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毋庸置疑,“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在历史上,人们总是习惯性把李善长的死归结为“胡惟庸案”。但是事实上,从胡惟庸被杀到李善长自杀,中间间隔10年之久。那么李善长的死和“胡惟庸案”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探讨“胡惟庸案”和李善长之死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关系?目前普遍的说法有四种: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借助“胡惟庸案”剪除开国功臣,为后继之君扫清障碍。由于朱元璋出身低微,病态心理和多疑性格,让他不放心功臣,乱杀无辜。胡惟庸功高震主,朱元璋为了平衡朝廷势力,不得不大开杀戒。李善长持功自傲,骄纵跋扈,自己惹祸上身,朱元璋不得不杀鸡儆猴。上面这四种说法更多的是强调了个人因素,却忽略了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和文臣集团的真实关系,李善长又是文官集团的真正领袖。这个关系才是解开这个谜案的真正关键。
二:宋濂和李善长在明初政局中的色
在大明王朝开国初期,开国文臣集团中宋濂、李善长处于领袖地位,而两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宋濂为人最为低调,很少直接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其他朝臣,也不随便泄露他和朱元璋的谈话。宋濂在政坛上也几乎没有政敌和党羽。
而早在朱元璋创业的早期,李善长就掌握了人事大权,宋濂就是李善长推荐给朱元璋的。由于李善长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李善长能够识人用人,荐贤举能,因此李善长和明朝开国元勋中,很多人的关系都特别深厚。李善长的地位也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肯定。
王从容谓群臣:“孤以布衣兵,与李相国里居最密迩,徐相国及他大将军亦不过百里,不自意吾乡人咸在廷股肱。”
此番话虽然是在拉拢整个淮西功臣集团,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言外之意,就是肯定了李善长的崇高地位。这样的描述表现出的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重视,甚至是一种忌惮。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因此,朱元璋不敢正面和李善长闹掰,只能采用侧面打击来对付他。
李善长高居左丞相之位,又贵为太师、韩国公。弹劾李善长的两个参议,既无地位又无资历,若不是背后有朱元璋的支持,他们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这件事的背后,很难说不是得到朱元璋的授意。此后朱元璋与李善长的整个斗争过程,都是这种间接的进行。
三:李善长等人致仕后的政局与胡惟庸之死
从李善长致仕到胡案爆发,相隔了整整九年多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内,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李善长下手?主要原因是,此时明朝还没有完成统一,如果擅自诛杀头号功臣,会让剩下的功臣们寒心,从而失去人心。且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所以朱元璋与李善长在这段时间相安无事。
李善长致仕后,广洋担任右丞相,胡惟庸担任左丞。其实,明太祖与胡惟庸也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来牵制李善长,甚至连刘伯温之死都可能与“胡惟庸案”有关,而胡惟庸也在利用朱元璋赋予他的权力谋求私利。最终这些人都接连死于非命。
四:李善长之死
事实证明,朱元璋有意提拔胡惟庸是非常高明的一招。虽然胡惟庸勾结李善长谋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比较密切的。
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举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的,实际李善长是胡惟庸的大恩人。胡惟庸的发迹很可能得到了李善长特殊帮助,他与李善长既是远亲又同属于淮西文官集团。因此朱元璋才会对胡惟庸与李善长的交往感到不安,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可以随时借助打击胡惟庸而将李善长牵连进去。
果然,在胡惟庸死后不久,群臣请求诛杀李善长及其同伙。但是被朱元璋以念及旧情为理由拒绝了。实际朱元璋想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他和李善长之间的矛盾。
但是李善长不知进退,竟然救援他被打倒的同伙,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朱元璋,所以才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大明统一全国后,朱元璋没必要再投鼠忌器,所以老账新账一起算,用血腥手段,解决了长达20多年的恩怨。
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是权力资源不平衡所引发的。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肯定希望自己大权独揽,高度集权,资源分配不均首先引起的是两人的对抗,对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发冲突。朱元璋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二人之间的冲突。但是李善长在关键时刻,却做出错误的举动,彻底激化了君臣矛盾,最终将自己推进了灭亡的深渊。
参考文献:《明史》《李善长传》《评李善长之死》《朱元璋与李善长》《李善长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