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唐六典》的记载,唐代的刀共分为四种,分别是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四种形制的刀,各有各的用途。
我们一边了解唐代四种刀的概况,一边来分析宋朝对它们的使用情况。
一、仪刀
仪刀,“盖古班剑之类”,顾名思义,装饰的作用更大,主要用于仪仗中的将士装备。仪刀也有可能会被皇帝赏赐给大臣,在大臣死后作为陪葬品,被放在陵墓之中。这种刀,制作精美,刻有各种花纹,还可能会用虎皮、金银、宝石等物装饰。最重要的是,仪刀的主体很可能是木质的,并没有实际作战功能。
唐代名将李勣的墓中,就出土了一把陪葬的仪刀,也叫班剑,鎏金铜柄,剑身木质,全长一米左右。柄和鞘外裹有鎏金铜片,上刻怪兽、瑞草等物。
仪刀、班剑明清时期,还在用,只是样式和材质稍微有所不同。宋朝也有,只不过更多是以班剑的形式出现。
二、鄣刀
鄣刀,即障刀,有人说是缩短版的横刀,类似匕首;还有人认为是宽刀面的大刀。
解释《唐六典》的《释名》中说:“盖用鄣身以御敌”。以此推测,这种刀应该是相对厚重宽面大刀,使用时,即可以利用宽大的刀面进行攻击防御,还可以依靠刀的宽大厚重,轻松破除障碍物。
宋朝《武经总要》刀八色中的手刀,很可能就是鄣刀的继承者。
我们在《水浒传》等宋代影视剧中看到的单刀,就是宋代手刀的样式。
宋代的手刀,是宋朝军队、差役、捕快最常装备的武器。之所以在宋代流行,应该跟其制造简单,结实耐用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宋朝面对的外敌,更多的是辽、西夏、金、蒙等装备精良的游牧骑兵,特别是面对防御力极高的重甲骑兵,宽大厚重的刀,相对轻盈锋利的武器,优势更大。即使是砍不动,也可以靠惯性进行击打。
为了更好的对付游牧骑兵,宋军更多装备的是长枪、长矛、长刀、狼牙棒等武器。为了对付重甲骑兵,更多使用了类似锤、锏、鞭、斧等重型撞击型武器。
因为面对的主要兵种不同,这应该也是下面我们要说的唐代横刀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横刀
横刀,应该就是常说的“唐刀”了,也是唐代的士兵、捕快、差役日常配备的武器。
《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李治就曾对右千牛卫将军王及善说:“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可见,横刀是当时将士的随身常备武器,非皇帝信任之人,平时携带是不可以靠近皇帝居所的。这应该也是仪刀用木质的原因,怕有人行刺皇帝。
通常认为,横刀是一种单手直刀,轻便耐用,杀伤力强。横刀虽然有一定的破甲能力,但是,在对付重甲兵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横刀通常是以灌钢法用生铁对熟铁进行渗碳处理。然后,再用百炼钢法,对其进行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去除杂质。最后,仅对刀锋淬火。一把刀刃锋利,刀身坚韧的横刀,经过如此复杂的工序,才得以完成,制作成本相对高昂。
而宋朝人不喜欢用横刀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
其一、我们前面说过,宋朝更多是要面对游牧骑兵,而唐横刀无法有效应对,特别是重甲骑兵。
其二、横刀的制作和维护成本太高,不利于大规模装备。
其三、有更好的代替品,宋代的手刀完全可以替代唐横刀在战场上的作战功能。
其四、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誉,宋代文人当道,这影响到附庸风雅的将领,对于轻便武器,更青睐配剑。这也使宋朝迎来了一个剑类兵器的小复兴。
其五、横刀轻便,杀伤力强,也是一种有效的马上作战武器,有点类似近现代的马刀。唐朝的骑兵比较多,而宋朝骑兵很少,主要以步兵为主,这也是宋人抛弃横刀的一个原因。
四、陌刀
陌刀,属于长柄大刀,主要装备步兵,是用来对付骑兵的重型兵器。陌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尾端有尖头铁钻,重达十五斤,相当于现在的十八斤,只有体格强壮的士兵,才能长时间使用自如。当然,刀长且重,而且刀刃锋利无比,一刀挥出去,威力也很惊人。
《新唐书》中就记载,唐朝大将张兴守城,“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一刀劈下去,可以砍死一串,其威力不可想象。
只不过,因为没有实物出土,所以,陌刀具体形制无法确定,通常认为刃部是横刀造型,或者是两刃带尖的造型。其制作工艺跟横刀一样,非常复杂。
《武经总要》中所记载的宋代鋽刀,通常被认为是从唐代陌刀发展而来。
总结下来,唐代四种刀中的三种,都被宋朝继承了下来。而跟剑更像的唐刀,已经不适合宋代的战场;作为装饰品,效果又不如剑,所以,就被宋朝人逐渐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