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一人是猪,三人变龙”,与之相反的是“一人是龙,三人成虫”。这两句话,虽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也不一定普遍适用,但是,对于司马懿家族而言,却是他们家族命运的真实写照。
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自然不是“猪”,反而个个都是“阴狠”的精明角色。正是有了三人的前仆后继,才为西晋代魏打下了基础,而晋武帝司马炎只是那个水到渠道的摘桃人。
司马懿绝对是三国时期毫无争议的权谋大师。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忍”字当头,先后耗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人。即使是盛名天下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落了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曹魏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成了托孤重臣。当曹爽步步紧逼,逼迫司马懿让权时,司马懿起初只能避居家中,甚至靠假装年老多病,来麻痹曹爽。而当时机到来之时,他却毫不犹豫的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及其党羽一举拿下。
司马懿处理曹爽的手段也非常决绝。据《晋书》所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不仅如此,司马懿对待反对他的人,全部照此办理。淮南三叛中第一叛的太尉王凌、兖州刺史令狐愚,同样被夷三族。
司马懿之“阴狠”,绝不是仅仅用“狼顾之相”就可以形容的。“夷灭三族”自司马懿始,成了司马氏掌权时的特色。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则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衣钵。
司马师先是将试图废掉他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太常夏侯玄等人悉数灭族。然后,废魏帝曹芳改立曹髦。接着,又将淮南三叛中第二叛的毋丘俭、文钦等人,留在魏国的家眷悉数诛杀。
而司马昭在平定淮南三叛中的最后一叛时,借诸葛诞和文钦内讧,一举平叛。文钦之子文鸯、文虎能够免死,完全是因为司马昭将他们树立成了招降的榜样,才逃过一劫。而诸葛诞能够留下后人,则全靠运气好。诸葛诞的儿子被提前送去了东吴做人质,阴差阳错,得以幸免。
我们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还干了一件很多人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公开弑君。
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率300名宫人讨伐。司马昭闻报,派中护军贾充带兵入宫平叛。贾充命成济击杀曹髦。成济则毫不犹豫的上前刺死了魏帝。司马昭却不想背弑杀君主的黑锅,找了个借口,随手又将成济灭族。然后,立了魏元帝曹奂。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枯骨中有敌人的,也有队友的,司马氏的篡位之路,可以说就是用无数人的骸骨铺就的。
异己诛杀殆尽,剩下的曹魏大臣,即使是不满司马氏专权,却再也不敢公开反对。司马昭开始履行篡位前的正常程序“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升晋王,“加九锡”,为晋代魏做好了准备。
只是,司马昭公开弑主之事,让老天也看不下去了,在他要篡位之前,突发中风而亡。
司马懿父子三人,上演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大戏,其中虽然有司马师无子的缘故,但跟三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更加密不可分。可是,在司马炎篡位之后,司马懿家族却迅速走向了衰亡。
司马懿的子孙,大多数都继承了司马懿的“优良基因”,可是,其中也不免有些特列,其中一个就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衷。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接任相国,承袭晋王,掌控了全国军政。当年年底,他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吸取了曹魏宗室衰微的教训,大封司马宗室为藩王,用以跟世家大族抗衡。司马炎不但分封藩王,还让藩王在封国都督诸军事,各个都手握重兵。原本,司马炎的设想是让诸王拱卫中央,可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为司马懿一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册立储君,偏偏选中了史上有名的“愚”皇帝司马衷。这就像一只羊被放到了狼群中,结果,可以想象。司马衷愚钝,晋朝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之中,“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相继上演。
晋武帝皇后杨芷和其父杨骏,先是赶走了原本一同辅政的汝南王司马亮(一,司马懿庶子)。接着,司马衷的丑皇后贾南风,联合不满杨骏的宦官、朝臣,以及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二,晋惠帝司马衷弟弟),讨伐杨骏。东安公司马繇(诸葛诞外孙、司马懿之子司马伷的儿子)也趁机率麾下士兵响应。杨骏被杀,夷灭三族,杨太后也被囚禁,最终饿死在了金镛城。
随后,贾南风以图谋废立为由,命楚王司马玮抓捕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率兵迎击,战败被杀。楚王司马玮也被指假传诏命,擅杀大臣,图谋不轨,收捕后被处决。
贾后无子,废黜杀害了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三,司马懿之子)趁机联合齐王司马冏(四,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之子)起兵讨伐贾南风。贾南风被杀,朝中支持贾氏的内外官员,也多被贬黜。
赵王司马伦主政,他信任小人,枉杀忠良,引发不满。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进攻司马伦,被司马伦之子汝阴王司马虔诱杀。不久之后,司马伦篡位。
齐王司马冏,联合长沙王司马乂(五、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成都王司马颖(六,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河间王司马颙(七,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之孙)和新野公司马歆(司马懿之子司马骏的儿子),起兵讨伐司马伦。
赵王司马伦被擒获后赐死在金镛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刑讯致死。晋惠帝司马衷复位。据《晋书》所载,“百官是伦所用者,皆斥免之,台省府卫仅有存者,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
司马懿应该做梦都想不到,他是对外人“阴狠”,而他的子孙对自己人,也很“阴狠”,简直到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地步。司马家族还能有好结果么?自然不能。
司马伦死后,内乱并未结束。齐王司马冏掌权,长沙王司马乂进攻并擒获了司马冏,下令将之斩首。
接着,司马乂主政,成都王司马颖又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攻打之。双方大战于洛阳,伤亡无数。东海王司马越(八、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孙)囚禁了司马乂,将其送给了河间王部将张方。随后,司马乂被杀。
成都王司马颖主政,并被立为了皇太弟。随即,司马颖又被东海王司马越等人讨伐。期间,司马衷跟个木偶一般,在双方之间被夺来夺去,太子、皇太弟、皇帝也是换来换去。最后,成都王司马颖兵败,在逃跑途中被杀。
东海王司马越趁机主政,他暗中毒死了晋惠帝司马衷,辅佐皇太弟司马炽继位,即晋怀帝。
河间王司马颙受诏入京担任司徒,途中被杀。他的三个儿子也一起死于非命。
接下来,厄运将领到了八王中仅存的一王,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专权,但是,他面对内部不息的争斗,以及匈奴、鲜卑等族的叛乱,很快就忧惧成疾。永嘉五年(311年),晋怀帝下旨讨伐司马越。司马越在忧惧中病死,八王之乱随着司马越的死亡宣告结束。
难道晋朝可以迎来安定了?当然不可能。就在司马越死去的当年,汉赵刘聪进攻洛阳,晋怀帝与皇后梁氏被刘聪俘虏,太子司马诠被杀,史称“永嘉之乱”。而“五胡乱华”由此也进入了巅峰期。
晋怀帝在永嘉七年(313年)被杀,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登基,即晋愍帝,改元建兴。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再次被汉赵大军所俘。建兴五年十二月(318年),晋愍帝被杀,西晋宣告灭亡。
司马懿家族,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内斗,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混乱且短命的王朝,西晋。而西晋的快速衰败,导致了华夏大地上“五胡乱华”的大灾难,让西晋彻底成了“耻辱”的代名词。谁说北宋最耻辱,乃是西晋开了先河,而且被俘的西晋皇帝还都被凌虐至死。
司马懿是权臣,而在“五马渡江”、“衣冠南渡”后,由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则完全落入了权臣的控制之下。司马氏此时,则成了被肆意鱼肉的虚弱皇室。这不能不说是应了因果循环。
东晋的最大特点就是门阀,朝廷完全在世家大族的把持之下。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曾掌控东晋朝廷。甚至在王导主政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不知道早已逝去的司马懿,如果得知了会作何感想。
南下的司马氏式微,他们只能拉拢和依靠南下及世居江南的士族,也就只能选择做傀儡。司马氏家族中,再无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之类的人物,这也是导致司马懿难逃家族灭亡的一大根由。
司马氏少了雄主,东晋朝廷中,权臣自然就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接二连三出现。先是王敦、苏峻倚兵叛乱,后是桓温之子桓玄篡晋建立桓楚。
接着,平定了桓玄叛乱的刘裕,掌控了东晋朝廷。刘裕则效仿司马氏当年夺曹魏基业之举,清除异己,大肆屠杀东晋宗室及其支持者。不仅如此,刘裕还先后杀死了两任东晋皇帝。刘裕先杀了晋安帝,然后逼迫晋恭帝禅位,接着又杀死了晋恭帝。
刘裕做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他为了灭绝司马氏的嫡系后人,只准晋恭帝生养女儿,只要发现晋恭帝生了儿子,立刻杀死。司马懿三父子做的孽,全部报应到了他子孙后代的身上。
刘裕自称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后人,而司马懿则是曹丕篡汉时,最主要的鼓动者和实施人。刘裕灭司马懿全族,也算是为汉朝复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