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用来打击大臣的锦衣卫,却在后来逐步壮大,直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用来打击大臣的锦衣卫,却在后来逐步壮大,直到明朝灭亡

一、

洪武十五年三月,最高统治者朱元璋决定来个私人订制。

订制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

这些人不仅是朱元璋的贴身保镖,还充当打手的重要角色。

出身低微让朱元璋倍感自卑的同时又多了些假想敌,功高震主的功臣,心怀叵测的逆党,阳奉阴违的官员,嚣张跋扈的武将,妄议朝政的书生,装神弄鬼的和尚,在他眼里都是潜在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自己青春的神经。

能让他信得过的只有贴身卫队。

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皇帝们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比如汉朝的御林军、隋朝的骁果军、唐朝的千牛卫以及明朝的锦衣卫。

锦衣卫成了朱元璋的人肉摄像头,不仅监控朝臣还要监控百姓。

朱元璋就像一只的蜘蛛,锦衣卫就是他织起的大网。

废除丞相制后,朱元璋把中央集权做到了极致。

他自己黎明即起开会上班,还要求别人也要一起打卡。自己乐此不疲,可是大臣却有苦水没地方倒。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对他说:你那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你迟。

该大臣吓得腿都软了,跪在地方咚咚磕头请罪。

朱元璋却很高兴。

实际上锦衣卫的建立只是为了扩大对胡惟庸案的打击范围,因为他知道胡惟庸没有造反,李善长更不会谋逆。

如果只靠正常的法律途径,根本不可能达到他要的结果。

于是锦衣卫便应时而出,这帮粗人可不会文人审讯那套程序。一顿刑罚下来,即使窦娥来了都不会觉得自己冤。

辉煌来的快走的也快

洪武二十年正月,也许朱元璋觉得收集的材料和伪证已经够了,再加上这种特殊手段不得人心。朱元璋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令焚烧锦衣卫刑具,并追究滥用刑罚者。

对此,朱元璋游有自己的说辞“朕自起兵至今四十年,凡事都亲力亲为,深知人心险恶,因此才要加以刑罚予以震慑。这都是权宜之计,后人不能学,以后还是依法治国。”

打手突然变成了替罪羊。

二、

朱元璋想的很好,可是他儿子却并不想按照他的思路走。

由于得位不正,所以朱棣特别需要特务。

锦衣卫在朱棣朝成了正式机构。

锦衣卫的长官为正三品指挥使,下设南、北镇抚司。可以说前者是军,后者是警。

北镇抚司执行的都是秘密任务,由皇帝下达任务,也就是说除了皇帝外他们不用听任何人的命令。

打桩”。当犯罪嫌疑人被打的皮开肉绽奄奄一息时,再告诉他们可以用钱赎罪。

钱他们拿了,人肯定不会放。

接下来等待犯人的是锦衣狱(诏狱),这里才是真正的叫天天不应。种种酷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带重样的,如果能从锦衣狱换到三法司简直是到了天堂。

这样的事情,似乎只能出现在梦里。

锦衣卫造假绝对门清。

按照规定结案或者是办案都要证据充分,就拿行贿来说不仅要有行贿人还要有受贿人,还必须要人赃并获。如果没有行贿人就用盗贼冒充,赃款则用被告的家产来抵数。即使司法部门拿到“证据”也敢核实?只能相信并依法办事。

冤假错案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成批量的生产制造。

有些时候杀人何必见血呢。

比如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死的毫无痕迹可循。

解缙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朱棣继位后又是第一批内阁成员。可惜解缙非要搞不擅长的项目学别人玩政治,结果遭人陷害被关进诏狱。

进了诏狱没人能够幸免,哪怕是才子解缙。 当时有“录囚”制度,就是定期将囚犯名单交给皇帝阅览,然后皇帝从中挑出几个名字看着顺眼的释放,以示皇恩浩荡。

永乐十三年春季,朱棣拿着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送来的名单,发现解缙的名字居然在名单上,结果说了句“缙犹在耶?”

意思是解缙还活着啊!

结果,纪纲请解缙吃饭。喝的酩酊大醉的解缙被丢在了雪地里,就这样死的无声无息。

纪纲也没有好下场,永乐十四年七月,他以谋反的罪名被公开处死,方式是车裂或者凌迟。

不要以为随着纪纲的死锦衣卫会消失,恰恰相反特务时代才刚刚开始。

只靠锦衣卫监控臣民压根不够,而且风险也不小,因此朱棣需要支援。

实际上他早就物色好了人选,宦官的另一个作用被开发了。

三、

永乐十八年八月,新都建设接近完结。朱棣决定三四个月后乔迁新居,同时他也十分注意安全事项。因此仅靠锦衣卫便很难完成任务,更何况监控者也需要被监控。

如此种种,新的特务机关应运而生,一直伴随着明朝下半生直到灭亡。

它的名字就叫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厂是办事处的意思。

地址就在东安门北。

东厂的长官来自司礼监,由二、三号人物担任,全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为:提督东厂,内部员工成为督主或者是厂公。

厂公的副手是掌刑和理刑,也称贴刑。贴刑之下是掌班或司房之类的管事,分为十二颗。颗就是课,又为科。再下则为档头和番子,也就是小头目和小特务。

不管职位大小,威风凛凛必须安排到位。

有诗云:

宣武门边尘漠漠,绣毂雕鞍日相索。

谁何校尉走复来,矫如饥鹘凌风作。

虎毛盘项豪猪靴,自言曾入金吾幕。

逢人不肯道名姓,片纸探来能坐缚。

逢人不肯道名姓也不足为奇,估计一则是不屑说;二则是没必要,因为执行秘密任务嘛。

他们拿人从来不走司法程序也不需要任何文书。

不管是王公大臣、贩夫走卒还是街边要饭,都在东厂的监控范围内。

让所有人活的小心翼翼,才是皇帝们要的结果。

按理说有厂有卫应该已经足够了吧,但对于皇帝来说还差得远。到了朱见深与朱厚照时期又增设西厂与内厂行,跟东厂合称三厂,都是宦官做特务头子。

别看三厂并立,其中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锦衣卫负责监控臣民,东、西厂除了监控臣民还要监控锦衣卫,而内厂行就比较了,他们负责监控特务,也就是锦衣卫与东、西厂。

说白了特务们自己也不知道会被告密。

纪纲就是宦官们告密的。

这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朝野上下都过的够够的,结果所有人出奇的团结。他们没法改变特务制度,但是可以搞掉某个人人得而诛之的特务头子。比如汪直、刘瑾,以及刚刚成立的西厂和内厂行。

汪直本是明宪宗朱见深御马监的掌印太监,后来趁着一起妖道与宦官勾结擅入大内的奇案时,大放异彩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朱见深也是个可怜的人,由宫女万贞儿抚养长大,从小缺乏父母亲情给他的心理留下了伤疤。因此做皇帝以后特别喜欢刺探别人的隐私,此时东厂又不给力。

种种巧合下,汪直成了西厂的头目。

这位汪头目心狠手辣,仅仅五个月就让京城所有人“谈汪色变”。

某天,西厂特务闯入正五品兵部郎中杨士伟家里抓人。住在隔壁的看不下了,便问道:你们难道不怕国法吗?

特务反问道:你难道不怕西厂吗?

这位官员只好退去。

此事就像导火索,反对西厂的声浪此起彼伏。内阁大学士商辂上书皇帝,力陈重用汪直和西厂必将弄得人心惶惶,江山社稷恐怕不保。

宪宗朱见深却怒了:用一个太监也会危及天下吗?

于是便让怀恩去内阁质问。

商辂说:朝廷大臣、边关镇将和南京留守,不经奏请便随意抓捕;陛下身边的近侍和守卫,没有旨意也随便更换。这样的人如果不罢免,国家哪有安全可言?

朱见深无可奈何的撤掉西厂,但是却没处罚汪直。

后来,汪直活到了寿终正寝。西厂没了,东厂再次得到了露脸的机会。

可见让皇帝们取消特务制度是不可能的,相同点是不管谁做皇帝,特务们只是用来干脏活累活的工具,同样没有人权。

哪天这些人让皇帝感到危机了,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朱元璋,特务,结果,纪纲,解缙,皇帝,监控,朱棣,锦衣卫,运势,西厂,朱元璋,朱见深,锦衣卫,东厂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朱元璋,特务,结果,纪纲,解缙,皇帝,监控,朱棣,锦衣卫,运势,西厂,朱元璋,朱见深,锦衣卫,东厂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朱元璋,特务,结果,纪纲,解缙,皇帝,监控,朱棣,锦衣卫,运势,西厂,朱元璋,朱见深,锦衣卫,东厂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