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认为,自从明朝中叶之后,皇权逐渐衰落,皇帝甚至在制度上沦为“虚君”,只在文官集团遇到重大问题无法解决时才出来说话,或者起到履行重大礼仪的作用。的确,在明宣宗之后,明朝皇帝起的政治作用呈现缩小的势头,只有明世宗似乎拥有很强的政治实力,可以在“大礼议”中威慑文官集团,并在漫长的统治中一直压制内阁和朝臣。
到了万历年间,明朝皇帝的政治地位似乎又有了衰落,“争国本”一事使得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很少接见大臣。大臣们经常上书攻击万历皇帝,万历也大多留中不发。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意味着明朝已经产生了“君主立宪”的萌芽,皇权已经开始衰落了。
可是,万历死后不到两年,太监魏忠贤就控制了朝政,并且在超过五年的时间里,一直震慑文官集团。天启初年,企图消灭魏忠贤的文官都被贬谪;此后,魏忠贤控制了东厂,大肆抓捕文官,导演了所谓“六君子”事件。到了天启六年,文官集团几乎完全被慑服,各地文官和乡绅争相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大臣称呼魏忠贤为“父”,甚至有文官肉麻地提出要把魏忠贤“配享孔庙”。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即位后迅速诛杀魏忠贤,魏忠贤对文官集团的驾驭没有什么问题,可能持续很久。
这真是令人感到奇怪。万历作为名正言顺的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尚且无法驾驭文官集团,被文官集团逼的无法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每天都要被文官上书大骂。可是魏忠贤作为一个太监,一个一贯被文官集团看不起的人,其权力的合法性远远比不上皇帝(事后证明,只要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处死他),为什么竟然能震慑整个文官集团?在魏忠贤统治初期,还有左光斗、杨涟等文官勇于抗争,但自从他们被捉拿处死后,文官集团基本呈现出献媚与合作的态势,甚至拿出“配享孔庙”这样有辱斯文的方法来向魏忠贤献媚。魏忠贤为什么能够压服万历皇帝都无法压服的文官集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