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看看司马家族曾经都干了什么事情,就会知道,这样靠着“厚黑”起家,且得国不正的家族,开启黑暗时代那是必然的结果。
司马家族,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同时也是晋朝的建立者,按理说,一个结束战乱,恢复一统的家族,理应励精图治,开启新时代才对。
但可惜的是,司马家族不仅没有开启新时代,反而让华夏陷入了百年的黑暗之中。
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让无数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并且,由此也引来了胡人觊觎中原,割据、混乱成了主旋律,最终导致手无寸铁的百姓惨遭异族蹂躏。
满打满算,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国祚52年,而相对太平的时间仅有十年,剩下的四十余年,一天比一天黑暗。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家族在建立晋朝不久后,便开启了黑暗时代呢?其实只要看一看司马家族曾经的过往,以及他们干过的事情,就会明白问题所在。
司马家族能发迹,其实过程相当不光彩。
早在战国时期,司马家族里出了一个各方面能力都不错的人物,这人叫司马卬(音安),他身负高超剑术,同时又十分勇武,靠着军功,当上了赵国的将军。
只不过,在他刚当上将军不久,恰逢秦始皇灭六国。
因此,司马卬还没开始飞黄腾达便成了“无业游民”,但他没有气馁,在秦末时,又瞅准时机,跟着项羽反秦,并平定了河内郡,还被封为了殷王,成了和刘邦一样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
这是司马家族出的第一个诸侯王,但是在之后,刘邦与项羽死磕,而刘邦进攻的方向,刚好路过司马卬的封地。
于是乎,极具现实主义的司马卬,调转旗帜,投奔了刘邦,又开始攻打项羽。
本以为这下没事了,但似乎好运气总是绕着司马卬走,刘邦与项羽的彭城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梭哈,而司马卬也参与了此战,并且光荣阵亡。
自此,司马家族陷入了默默无闻的状态,前后持续了接近三百年
一直到了东汉中期,司马家族中,再次出现了一个大人物,此人就是时任东汉征西将军的司马钧。
司马钧能当上征西将军,靠的不是累累军功,相反,他几乎是每战必败。
史料记载,司马钧征战一生,在对付羌人的战斗中,胜利的几率几乎等于零,差不多每一次都是损失惨重后狼狈逃走。
那么这个战绩如此不堪的武将,又是如何坐上征西将军一职的呢?
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司马钧抱住了一根粗腿,这根粗腿,就是曾临朝称制的邓太后(汉和帝刘肇的第二任皇后)之兄邓骘(zhì)。
关于司马钧是如何巴结上邓骘的,史料中没有记载,但他一个常败将军能多年屹立不倒,确实是由于邓骘对他的照顾。
正是因为有了司马钧的身居高位,同时在他活着的时候广泛人际网,因此,就为他的后世儿孙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司马钧的孙子司马防(司马懿之父)时,整个司马家族虽说不算是数一数二,但也凭借多年经营下来的深厚人际网,以及家族中有人担任要职,成功跻身于当时的上流门阀之列。
而司马防这个人,在做官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但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却相当成功,并且,他的言传身教,也给他的几个儿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东汉末年董卓入京后,不少忠义之士,为了反抗董卓的倒行逆施与杀人如麻,要么挺身而出慷慨赴难,要么暗中筹划,想方设法要扳倒董卓。
但司马防却不一样,他只是眼睁睁看着董卓胡作非为,并无半点反对。
并且,在之后的董卓入长安时,司马防是为数不多的表示乖乖听话的大臣,因为这个,董卓还对他很满意,将他的官职提拔为长安城的京兆尹。
再往后,董卓身死,其部将挟持天子号令百官,司马防照样是乖乖听话,什么也没做。
之所以会选择在当时随波逐流,用司马防教育儿子的话就是,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学会以保全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同时学会明哲保身,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可能。
而这种理念,不仅仅是司马防自己有,可以说,他的先祖司马卬以及司马钧,均有这种理念,只要是面临重大抉择,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在保全家族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益,至于手段是不是违背道德,合不合乎良知,根本就不重要。
这个特质,被司马防的儿子司马懿完完整整地继承了下来。
如果说司马懿的前半生,对曹魏还算是忠诚的话,那么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就可以说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的想着如何谋夺曹魏家的产业了。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与曹爽受其托付,成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曹芳。
不过,在短暂的蜜月期度过之后,司马懿与曹爽之间出现巨大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当时的人事选拔制度上。
最早,曹操推行的是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要有能力均能担任要职,而到了曹丕时代,采取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同时使用,人才的选拔,开始向世家子弟倾斜。
不过,虽说有所倾斜,但寒门子弟还是有一定的出头机会,但到了曹睿时代,由于世家大族发展的势力过于庞大,已经到了上能欺曹魏宗室,下能压寒门子弟的地步,因此,人才的选拔,几乎都被世家所垄断。
而曹爽作为曹家成员,为了稳固曹魏宗室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削弱士族的势力,就笼络了不少寒门子弟,想借此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但出身于世家,且在世家中有很大话语权的司马懿,在看到曹爽的所作所为后,就有必要进行阻止了,因为这直接损害的就是他的利益。
双方的头一轮交锋,司马懿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曹爽手里不仅有大量支持他的寒门子弟,并且还有皇帝,以及羽林军,所以,司马懿一时半会还不敢和他翻脸。
怎么办呢?既然暂时斗不过,那就避其锋芒,然后伺机而动。
因此,在司马懿68岁那年,他借口老伴张春华去世,自己又因为过于哀伤,患上了疾病,所有无法处理事务,坚决要求退休。
这次装病,是司马懿人生中第二次装病,如果说第一次装病是迫于形势下的无奈之举,那么这第二次装病,就可以说是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
为什么呢?首先,当时的局势,是司马懿斗不过曹爽,如果继续缠斗下去,那么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说不定还会把家族的前途搭进去。
因此,用装病来自保,这就是司马懿的第一个高明之处。
其次,此次装病,也是司马懿的一次投机,他在等待机会,看看局势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发生变化且机会合适,他会马上跳出来搞事情。
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么他以太傅的高级头衔退休,并且还把儿子安排的妥妥当当,也算是够本了。
怎么算,他都是人生赢家。
于是,在司马懿表面装作老年痴呆,实际在暗中观察三年后,曹爽终于对他掉以轻心了,而在他大大咧咧的带着四个担任御林军将领的弟弟,护卫着魏帝曹芳出城祭祀时,司马懿果断动手。
借助儿子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加上一些老同事的帮助,司马懿成功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事后,为了以绝后患,司马懿又假意向曹爽承诺,不会杀他性命,条件是要他将大权交给自己,而曹爽不知是计,刚交出曹芳,司马懿马上就将他和他的三族,全部诛杀。
可怜曹爽,临死才明白,司马懿一家根本就没什么诚信可言。
至此,司马懿达到了他人生的最巅峰时刻,但他在功成名就之日,其实也是当时社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被司马懿踩在脚下之时。
要知道,司马懿受恩于曹家,发展和壮大也出自曹家,但却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惜将传统道德完全抛弃,即便最终发达了,所想的还是“独善其身”。
这种靠着“厚黑”起家,毫无道德底线的胜利者,他的后辈儿孙,自然也是学得有模有样。
司马懿的儿子中,最难捉摸,也最狠辣无情的,就是司马师。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在26岁时,就干出了一件极其狠辣的事情,那就是亲手毒杀了原配夫人夏侯徽。
夏侯徽是曹魏宗室,在刚嫁给司马师时,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并且两人还先后有了五个女儿,但即便如此,她还是被枕边人残忍毒杀。
至于毒杀的原因,史书中公认的是,夏侯徽发现了丈夫要做出不利于曹魏的事情,但还没等她做出抉择,也就是选择丈夫还是选择国家,就遭到了心狠手辣的司马师灭口。
一个为了家族利益,能亲手杀了结发妻子的人,可想而知其内心有何其歹毒。
除了残忍毒辣外,司马师也是一个让司马懿都感叹心机颇深的人,高平陵之变前夜,司马懿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却睡得十分安稳,这份淡定,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都佩服。
而在高平陵之变事成后,司马师再次展现出狠辣的一面,当时被判定为曹爽一党的成员中,有不少人都和司马师交往密切,甚至在曹爽得势,司马家式微之际,没少帮司马家说话,但司马师完全不顾这种情分,杀光了他们全家。
这样心机极深,且手段狠辣的司马师,如果不是早逝,那么他未来会做出什么,难以估量。
而他对妻子的狠辣无情,对朋友的不仁不义,注定是司马师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这一点,哪怕是西晋的史官都无法掩盖。
可以说,司马家族发展到司马师这一代时,已经彻底撕去了道德约束,为了利益,为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已经算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但相比于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的司马昭来说,这一切都不算什么。
司马昭,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亲弟弟,在司马师凄惨而死之后,他在谋士王嘏的帮助下,顺利且完完整整的继承了哥哥的全部政治遗产。
有了这份遗产做基础,加上司马昭的一系列操作,其地位在当时已经无人能及,尊晋公,加九锡,距离皇帝仅有一步之遥。
而他篡位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
之所以没有着急篡位,主要是他的功绩、威望比起父兄,还稍显不够,所以,司马昭在寻找一个机会。
不过,就在司马昭寻找机会的同时,不甘心做木偶的魏帝曹髦,再也忍受不了,决定先发制人,除掉司马昭。
只不过,曹髦将计划告诉他认为值得信赖的三个心腹后,三人中的两人,马上跑去告诉了司马昭,情急之下,曹髦来不及布置,亲自率领几百个禁军,加上身边的仆人,飞蛾扑火般的前去讨伐司马昭。
他本以为,仗着自己皇帝的身份,司马昭不敢对他怎么样,但没想到,司马昭的手下,也就是太子舍人成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允一顿忽悠,当街将曹髦捅了好几个透明窟窿。
至此,曹髦死,年仅十九岁。
虽说曹髦的死,并非是司马昭亲自动手,但由于成济是受贾允怂恿,而贾允又是司马昭的心腹,所以,这笔当街弑君的账,必须算在司马昭头上。
在此之前的千余年中,确实不乏有皇帝被杀,但最起码那些权臣在做这种事的时候,还知道遮掩一下,均是选择背地里来,明面上从来不敢这么做。
但司马昭所为,算是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河,单凭这件事,就足以将司马家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司马昭在接下来为推脱责任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他向太后上书说,是曹髦带着人拿着刀想杀自己,而他因为担心打起来,同时考虑到自己身为臣子,所以应当待在家中听候发落。
并且,他也已经严令约束自己的手下,不得伤害任何人。
但他没想到成济会这么不听话,居然当着众人的面,杀了曹髦, 而在得知消息后,他司马昭是痛心到五内俱焚啊,所以,为了给曹髦报仇,一定要杀了成济,并且还要杀了他全家。
什么叫“睁着眼说瞎话”,什么叫厚颜无耻,什么叫事后甩锅,看看司马昭就知道了。
总之,司马昭将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并且在之后,马上派人诛杀成济,而成济这个莽夫,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落了这么个结局,被司马昭的人逼到走投无路时,成济和他的哥哥光着身子站在屋顶,大骂司马昭背信弃义,最终,还是被射成了刺猬。
如果成济能稍微研究下司马家族的过往,了解一下司马家族的“优良家风”,相信他也不会有此下场。
就这样,司马昭彻底控制了所有局面,而就在他万事俱备,准备开国称帝的时候,却突然中风猝死了。
纵观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一生,两人的行事风格,要比其父亲司马懿更为直接和不择手段,司马懿好歹还知道顾忌点影响,而他的两个儿子却丝毫不在乎,只要能维护家族利益,并让家族发展壮大,什么君君臣臣,什么伦理纲常,全都是可以扫进垃圾堆的浮云。
一个能亲手毒杀发妻,并且还干出公然弑君勾当的家族,哪怕他们是胜利者,但仍然会为人所不耻。
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家族已经完全架空了曹魏,因此,继承司马昭地位的司马炎就成了三国最终的胜利者。
而晋武帝司马炎,正是即将到来的黑暗时代,最直接的开启者。
司马炎在继承了司马昭的相国职位和爵位后,仅仅过了一年,便逼迫魏帝曹奂禅让,自己开国称帝,由此,西晋建立。
从表面上看,司马炎登基之初,也曾经有过励精图治,并且也开创了“太康之治”,但他在后期贪图享受,沉迷酒色,甚至公开买官卖官,就为刚创立不久的西晋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俗话说上行下效,在司马炎的带领下,全国各级官吏不理政事,奢靡成风,最重要的是,世家大族的迅速腐化,让刚创立不久的西晋,呈现出一派亡国之兆。
同时,司马炎在前期为了笼络宗室,弥补自身威望不足,因此就对宗室诸王大受兵权,这就为了后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而导致司马炎死后不久便开始混乱的导火索,则是他对继承人的错误选择上。
司马炎有三个儿子,长子司马轨早死,次子为司马衷,三子为司马柬,而司马衷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智力低下的一面,但为何司马炎不立智力正常的司马柬,反而最终立了司马衷为太子呢?
这就不得不说摆在司马炎面前的障碍。
首先,就是司马炎能继承司马昭的一切,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嫡长子,而论起能力和名望来讲,他不如他的亲弟弟司马攸,但就因为他是长子,所以他继承了司马昭的一切。
而他的三个儿子,除去早死的司马轨,那么次子司马衷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
如果司马炎废长立幼,改立三子司马柬,这无疑就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撼动自己的统治地位。
况且,当时朝中有不少大臣都提出,司马衷智力低下,不如立司马攸为皇太弟。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肯定不可能同意,因此,他只能以儿子还小,智力还有补救的空间为理由,强行立了傻小子司马衷为太子。
但这么一来,就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司马炎54岁那年,沉迷酒色的他撒手人寰后,外戚杨氏欲把持朝政,但皇后贾南风(司马衷妻子)却不甘心,因此联合手握兵权的宗室诸王来打到杨氏,由此,一场巨大的混乱拉开帷幕。
八王之乱,就是这么来的。
八王之乱爆发后,司马家族陷入自相残杀,前后长达十六年,而为了击败对手,司马家族的诸侯王不惜将胡人引入中原,但请神容易送神难,匈奴、鲜卑、羌等族的入侵,更加剧了混乱。
自此,长达百年的黑暗时代来临,兵火连天的混战,暗无天日的浩劫,无数百姓惨死,人命如草芥,连活着都成了一种奢望。
看完司马家族的过往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相信很多人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他们建立晋朝后,会开启了黑暗时代,总结一下,可以分为三点:
首先,靠厚黑学立身,注定让国家上下遍布利己的现实主义。
前文讲过,司马家族的发迹,靠的不是抛头颅洒热血,也不是出良策匡社稷,而是见风使舵,保全自我,怎么利于自己怎么来。
比如司马卬,一生改换旗帜数次,在他心里,从来不存在忠义,只要能活,调转枪头打前任老板,那是分分钟的事。
再比如司马钧,没啥本事,但会抱粗腿,还有司马防,国家动荡之际,没有挺身而出,反而冷眼旁观,随波逐流。
总之为了活,司马家族可以装孙子,可以表现示弱,现实主义是他们的最高宗旨。
另外还有集祖先之“聪明”大成者得司马懿,前半生由于曹家实力强盛,装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结果却在曹家给予他高位,给予他巨大权力时,反手一击,要了曾有恩于他的曹家之命。
而司马师和司马昭哥俩就更不用说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管他什么道德约束,凡是不利于自己的,统统都得铲除。
可以说,司马家族在厚黑学方面,已经是宗师级别。
也许有人会说,厚黑难道不好吗?能保全家族最大利益,让家族活下去,脸皮厚一点,心肠黑一点,只利己不利人,不正是一种高明的体现吗?
答案是不好,华夏文明自打起源以来,能一直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像司马家族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所谓的厚黑学,而是无数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虽然在东汉末年,经历了党锢之祸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至少在三国初期,还有曹孟德的唯才是举,也有刘玄德的惟贤惟德。
除此之外,更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而这些,都让世人看到了公平和正义的存在。
但最终,天下落入了已厚黑立身的司马家族手中,他们的行事风格,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利己才是正道,不择手段的厚黑才是生存法则。
试问,这样的一个人人只为自己的政权,即使是侥幸得到了天下,但能长久吗?
其次,当街弑君是司马家族抹不去的污点,而这也是晋朝道德体系崩坏的根源
古代讲究忠和孝,忠即忠于国家君主,孝则是孝顺父母长辈。
但因为司马家族有了公然弑君的前科,因此在“忠”这方面,他们就无法做到让臣子忠于自己,也就是说,其在建国之初,意识形态就无法涉及“忠君爱国”这一点。
而正因为他们没有脸面要求臣民效忠,因此,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晋朝这里就全面崩坏。
道德体系的崩坏,会导致什么呢?世人不知有国,直知有家,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兴旺与否,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那个曾经前赴后继、齐心合力将全盛时期的匈奴打至残废的民族,因为向心力的消失,被异族百般蹂躏。
而这一切的原罪,正是得国不正,不忠不孝的司马家族带来的。
还有,就是立国之后,没有起到教化责任,反而带头腐化
纵观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在立国之初,除了休养生息,恢复民生之外,另一个必须会做的工作,就是教化臣民。
教化他们知道自己身份的转变,教化他们忠孝之道,用儒家的道德体系,来教化臣民,以保持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只有这样,才能将臣民团结起来,共同一致对外。
但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在立国后,享受胜利果实的同时,却并没有担起教化人心的责任。
并且,不仅不教化,反而带着头开始腐化,肆意斗富、收集美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有道是上行下效,当各级官员也均是如此后,那亡国就是早晚的事情。
而引发黑暗时代来临的导火索,也就是贾南风乱政和八王之乱的形成,说白了,正是上述这些因素催化出来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