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唐人的一首绝句,意思是将军的功名是万千白骨堆积而成,一人荣耀的背后是无数的白骨。
那么“青鹅”二字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妙呢?裴炎被杀的背后又暗藏了怎样的朝堂斗争呢?
裴、武的短暂合作
遗诏上说太子继位之后,如果遇到不能决断的军国大事,可以交给天后裁决。这道遗旨表面尊崇武则天,实际上却是限制了武则天参与日常的政事决策。因为只有“不能决断”的大事,才需要交给天后决断。如果没有遇到“不能决断”的大事,天后是没有理由干涉朝政的。
除此之外,唐高宗还给继位的唐中宗留下了一批以裴炎为首的辅政大臣,这样中宗就算遇到自己不能够解决的事情,也可以与大臣商议,而不用请示武则天了。这实际上是形成了一个帝、相共同制衡武后的朝堂格局。
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裴炎决定放弃唐中宗,转而和武则天合作。而此时武则天也急于打破唐高宗留下的朝堂格局,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下令废除中宗的帝位,降为庐陵王。
中宗不服气地喊道:“我乃天子,何罪被废?”武则天道:“你竟想将天下让与韦氏,还敢说无罪吗!”中宗怎么也想不到,他盛怒之下说的一句气话,竟然成为了他被废帝的理由。但是此时武则天已经与辅政大臣结成了同盟,唐中宗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也没有了反抗的能力。
裴武之争
唐中宗被废之后,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被立为皇帝。裴炎和武则天在此期间有过短暂的合作,但他们各自的立场决定了合作只是暂时的。
裴炎是唐高宗留下的辅政大臣,是用以制衡武则天的棋子。他只有依附李唐皇权才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虽然因为韦玄贞之事,和武则天合作废除了唐中宗,但这只是他对中宗这位皇帝的不满,并不意味着他要转投到武后的阵营。
由于有唐中宗的前车之鉴,继位之后的唐睿宗事事依从武则天,不敢有半点违拗,这也就让裴炎把持皇帝对抗武则天的图谋落空了,为了不让朝堂的权力全部落在武则天手里,裴炎不得不自己站出来,这也就加剧了裴、武之间的矛盾。
裴、武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便是立武氏七庙的争论。按照制度规定,七庙是天子才能够享有的祖庙配享制度。武则天为武氏设立七庙,就是想要让武氏家族在礼制上和李唐皇族享有同等的地位,为自己取代李唐而代之铺路。
徐敬业起兵和裴炎被诛
公元684年,扬州徐敬业以讨伐武则天为名,起兵作乱。这是武则天拥护李唐皇族的朝臣之间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同时也让裴炎和武则天的矛盾完全爆发。
在徐敬业起兵之后,裴炎上书说:“皇帝年岁已长,还没能亲政,这才让宵小之徒有了作乱的借口,如果太后归政于天子,这些反贼自然不攻自破了”。裴炎的企图十分明显,便是想借徐敬业起兵的压力逼迫武则天归政。
原来,青字拆开就是十二月,鹅字拆开就是我自与,这实际上就是裴炎和徐敬业在约定起兵的时间。于是,裴炎以通贼的罪名被诛杀。武则天称帝途中最大的阻碍被除掉,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武周代唐。
结语:
宦海自古多风波,裴炎不过是被其淹没的又一个失败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