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防止后宫干政制度的弊端入手,来看看明代皇帝为何多是任性之辈

从防止后宫干政制度的弊端入手,来看看明代皇帝为何多是任性之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同清朝一般,都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再看看有明一代,除了开国前期的靖难之役也就是藩王作乱,其他诸如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权臣架空皇帝、武将拥兵自重、太监乱政等并没有出现过,是当得上君权高度集中王朝这个评价的。

当然关于太监乱政,可能会有人有异议,但宋安之认为事情要分两面性看,于治理国家来说,太监的确起到了负面作用;但就皇权来说,太监只能依附于皇权影子之下,远远做不到像唐朝太监那般随意废杀皇帝的情况,皇帝要拿下太监,只需要一句话的功夫,太监并没有威胁到皇权,所以自然不能说太监真的乱政了。

明朝虽然无愧于君权高度集中朝代这个评价,但是再好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变质,更何况制度也是有两面性的,再好的制度,也是有着不好的另一面,所以宋安之今天就以明朝的防止后宫干政制度弊端来说说。

首先宋安之来说说明朝如何防止后宫干政的,这个话题之前具体分析过,今天在这篇文章里面再大概说说。

明朝防止后宫干政有两个措施:一是根源上解决问题,皇室除了在开国初期与功臣联姻,诸如太子朱标娶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娶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之女等以外,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还有亲王王妃,必须是普通的良家女子,最多是普通的官、军之家。

这样一来,后宫之中的后、妃基本上都是选自民间,从而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后族势力不大,后、妃没有依仗,自然减少了其干政的机会。

二是在宫廷管理上入手,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其实挺喜欢立铁牌的,像为了防止太监乱政,立过铁牌,这个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而鲜为人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乱政,同样立过铁牌。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红牌,内容是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

而且还在开国之初就命大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正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两大措施,所以明朝在276年中,就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清朝修的明史中都夸奖到“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但防止后宫干政就真的一点弊端都没有吗?

宋安之来告诉大家,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着它的两面性的,再好的政策都有顾及不到的地方,都有弊端,都有一些人利益受损,更何况只是防止后宫干政,维护皇权之举,肯定有弊端的。

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中奇葩多,不是嘉靖帝这种修道修的走火入魔的怠政皇帝,就是天启帝这种追求自身爱好高于皇权高于国家的木匠皇帝;而且还多是任性暴戾之辈,对文官的确不错,但是如果有时候不高兴了,就通过廷杖这种方式粗鲁的打大臣屁股。

甚至说直白点,可能不太好听,就是明朝很多皇帝,有些赤裸裸的草莽气息。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遗传吗?似乎太过虚无缥缈,而且不太靠谱。

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些皇帝从小的后天教育不到位,可以说是“养于深宫,长于妇人女子之手”。

首先以竞争环境来说,明朝除了开国初期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改变帝系以外,是严格执行嫡长子制度的,甚至万历帝想要立自己喜爱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怎么都不愿意,拉锯了多年依旧是以失败收场。

可以说明朝的皇子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名分已定,嫡长子或者皇长子是储君,其他都是亲王,这种没有竞争的环境之下,良好的教育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而除了皇宫教育以外,皇太子接触母亲和服侍他的宫女,对其影响自然很大。

大家想想明朝的后、妃都出自普通之家,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所见所闻自然差一些,遇上识大体的还好说,遇上那些鼠目寸光目光短浅之人,对于皇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且明朝的宫女也多是选择普通家庭,甚至平定叛乱以后,罪人之女都可以没收入宫,诸如明孝宗的生母纪太后就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被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因此阴差阳错的与明宪宗有了一夜之欢,从而生下了明孝宗。

这样的环境对于皇子的影响可想而知,像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奶妈控明宪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狗血爱情故事,就足以说明选择高质量的宫女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众所周知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被俘一年,而在这个期间太子朱见深因为太过年幼,所以监国的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明代宗。

明代宗坐稳皇位以后,出于私心就想立自己儿子为皇太子,将侄子皇太子朱见深废掉,于是通过贿赂等其他软磨硬泡的手段,使大臣同意他这么做。

朱见深被废掉太子之位以后,降为沂王,不能居于东宫之内,不然会引发各种祸事,于是搬到沂王居住,当时朱见深只有五岁,需要人照料,更需要人保护,免得有人加害他这个废太子。

因此明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一说明英宗生母是宫女,后被孙太后抱走,以生下儿子为由,由贵妃升级为皇后)为了保护自己这个孙子,于是派宫女万贞儿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前去照料朱见深,明史记载万贵妃“四岁选入掖庭,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她的职责看似是奶妈,其实是代表孙太后保护朱见深。

万贵妃虽然比明宪宗大了19岁,但因为明宪宗幼年的被废期间,是万贵妃一直守护在他身边,两人可以说是有着近乎畸形的爱情。

诸如这种皇子从小被宫女服侍,带来的影响可谓是不小。

我们先看看万贵妃四岁入宫,可见没多少文化水平,对于当时年幼的明宪宗影响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然后她受宠以后,先是吹枕边风使明宪宗废掉了吴皇后,又为了想当皇后,想出了别的妃子怀孕了就派人去堕胎的恶毒方法,这样一来,自己生下的孩子肯定就是皇长子。

当然万贵妃除了在成化二年生了一个儿子早夭以外,后面再也没有生育过。

万贵妃这么做,在后宫堕胎不知多少,本来可以早就出生的皇子们就这样还没有出生就结束了人生,很明显的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像后来明孝宗的母亲纪氏就被逼着喝过堕胎药,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后来明孝宗英年早逝,不得不说与还在胎儿时期,母亲喝过堕胎药有着很大关系。

虽然明宪宗如此宠爱宫女出身的万贵妃只是一个特例,但通过万贵妃的歹毒心思,可见明朝后宫之中,不仅是后、妃多出自民间,很少有识大体之人;对于服侍皇子,很明显可以影响到皇子后天教育的宫女也是不在意,从这也可以看出为何明朝皇帝多任性的原因了,因为后天教育环境上有着诸多漏洞。

再说说明朝的廷杖,廷杖并非明朝发明的,而是很早之前就存在,但偏偏是明朝的一大特色,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皇帝对于大臣经常使用廷杖,以至于后来到了大臣被廷杖,还意味着他是忠臣,反倒是成为一种荣耀。

那么明朝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他们的角度来看,我是皇帝,是君父,大臣就是臣子,所以皇帝打大臣就等于是儿子惹老子生气了,所以老子打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当然以实际来说,一般明朝皇帝即使盛怒之下廷杖大臣,但也不会将其打死,而且有时候会有一些补救措施,比如说为廷杖大臣平反官复原职、承认他敢于言事是忠义之人、恩荫其子弟了等等。

于是明朝形成了大臣不怕打,因为可以获得忠臣评价,皇帝喜欢打,但是一般不下死手的情况,于是廷杖很是盛行。

当然这也是后世很多人诟病明朝的一方面,认为明朝皇帝对于官员不尊重,所以活该亡国,其实深入了解以后,也不能说不尊重,最起码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君父社会的事情,的确不太合适。

通过廷杖,足以可见明朝皇帝这种草莽气息,那么为什么会这般任性呢?

无疑后天环境影响最大,试想这些皇帝从小“养于深宫,长于妇人女子之手”,而且这些妇人女子中,母亲出自普通家庭,识大体的比较少见,宫女更不用说了,更是普通甚至多是粗鲁之辈,皇帝从小受到影响自然不小,所以成年以后,多是带有一些草莽气息。

最后再说说后宫干政的另一个弊端。

因为明朝后、妃被严格限制,后族本身就是普通家庭,没多少政治势力,也没有机会扩大势力,所以无形中使皇帝少了一大臂助。

因为后族势力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了,自然会威胁皇权;但用好了,可以帮助皇帝对抗诸如文官集团,巩固皇权等,但很明显明朝是直接否定了后族,限制死了其势力。

再看看明朝中后期开始,其实就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抗,为此皇帝不惜重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至于其他藩王、后宫等亲近之人,皇帝是如防狼虎。

结果到了明朝亡国之时,文官殉国者寥寥无几,皇帝信任的太监,除了太监王承恩陪崇祯帝一起殉国,其他大多是望风而降,足以可见明朝在中后期对于藩王、后宫势力弃而不用,以文官集团和太监势力互相牵制使用的政治格局,也是错的一塌糊涂。

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读完明朝防止后宫干政的弊端,还望大家有所感悟,很多事情,有时候分两面性看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皇权,明朝,后宫,皇帝,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入手,自然,太子,弊端,观点评论,万贵妃,明朝,宋安,朱见深,皇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皇权,明朝,后宫,皇帝,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入手,自然,太子,弊端,观点评论,万贵妃,明朝,宋安,朱见深,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皇权,明朝,后宫,皇帝,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入手,自然,太子,弊端,观点评论,万贵妃,明朝,宋安,朱见深,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