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乱政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其中以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
唐朝的宦官乱政在于宦官掌握了兵权,可以随意废立、乃至废杀皇帝,可谓家奴欺主最厉害的朝代。
至于明朝的宦官乱政,大家更熟悉,诸如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最终酿出土木堡之变的宦官王振、武宗朝的“立皇帝”刘瑾、还有崇祯帝收拾掉的“九千岁”魏忠贤等等。
很多人甚至认为明朝的宦官乱政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朝代,比之唐朝还严重,虽然明朝宦官没有废立、乃至杀过皇帝,但是他们影响范围是全国,伴随着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时间。
而唐朝宦官掌握兵权,开始欺主是安史之乱以后,当时中央朝廷式微,藩镇林立割据,也就是说中央朝廷实际控制的范围已经很小了,所以宦官所能影响的范围也就很小,因此认为唐朝的宦官乱政没明朝严重。
当然关于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是哪个朝代呢,是有所争议的,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唐朝和明朝其实大体来说,是各有千秋;但是要说宦官乱政最严重的两个朝代,肯定是唐朝和明朝当之无愧。
但同样是宦官乱政,这两个朝代其实是大为不同的,唐朝宦官之所以可以乱政,是因为宦官掌握了独立兵权,明朝之所以宦官乱政,在于以皇帝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丞相)过度集权之下,出于平衡考虑,主动分权给宦官,所以给了宦官乱政的机会,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先来说说唐朝的宦官乱政。
唐朝的宦官掌握实权开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在开国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限制宦官权力,定制“内侍不置三品官”,意思是宦官不能官至三品。
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就不受限制了,稍有符合唐玄宗心意的宦官,就被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卫将军”,宦官还可以充当监军、出使边疆、管理教坊等等。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宦官更是一飞冲天,先是宦官鱼朝恩率领地方军队神策军护卫唐代宗,因为当时藩镇割据的原因,皇帝急需一支可以直接自己控制并且可以信任的军队,于是神策军因此升级为天子禁卫,成为中央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军队,用以维护自身统治,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以后,宦官彻底掌握神策军,并且形成惯例。
而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兵权,并且是拥有独立兵权,加之当时藩镇割据,不会有藩镇勤王护卫皇帝,所以宦官自然无所顾虑,是随意废立、乃至废杀皇帝。
再来说说明朝的宦官乱政。
唐、明两朝宦官有两个最大不同。
一是唐朝宦官乱政的基础在于他有着独立的兵权,而明朝宦官压根没有独立兵权,哪怕是明代宗在位时期,宦官开始“提督京营”,也就是说可以掌管北京军队的军务,但是宦官掌握的兵权再多,自始至终压根没有独立兵权。
因为明朝军队的兵权,大致来说是三方互相牵制的,一般是太监、文臣、武将三方共同掌握,相互牵制,到了最后拥有独立兵权的其实也就是皇帝一人罢了。
正因为宦官没有独立兵权,所以宦官再权势滔天,也只是建立在皇帝宠信他的基础上,一旦皇帝要收拾他,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诸如玩世不恭的明武宗要收拾早有反心的“立皇帝”刘瑾,也没费什么功夫,只是下了一道命令,权势滔天的刘瑾就被收拾了。
二是唐朝的宦官拥有独立兵权,等于是窃取了皇帝权力,而明朝的宦官拥有大权,则是在于皇帝主动分权给宦官。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明朝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其中最大标志在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以后,是顺势废除了丞相制,罢了中书省,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加强,等于大权均集中于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害怕后世皇帝再复置丞相制,在洪武二十八年六月,特意说道“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可以说朱元璋都为后世子孙考虑好了,留下祖制不准他们复设丞相,要将废除丞相制的集权行为延续下去。
但丞相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说通俗一些,皇帝是国家元首,用今天话来说类似于一国总统,是有着很大的决策权,掌握着大方向。而丞相则是政府首脑,总理着一切庶务。
自秦朝以来,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则是丞相,虽然历朝历代名称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相,也就是说这两个职位是由两个人担任的。
但是朱元璋为了集权,等于是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破天荒的将这两个职务合二为一,可想而知每天要处理的政务有多重,但朱元璋毕竟是开国皇帝,有着很高的威望和精力,所以勉强可以坚持下来。
但是后代皇帝可没有朱元璋这么高的威望和精力,所以可以替皇帝分担的内阁,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设立,这套秘书班子后来发展越来越成熟,明朝中后期以后甚至出现了“内阁首辅”一职,被很多人称之为“相”,认为与丞相差不多。
其实并非如此,内阁及其首辅的权力再大,也是远远不及丞相的,因为不论皇帝愿意不愿意,在制度上丞相是拥有一套自己的直属机构,有着自己的部下,像明初六部就是丞相的下属机构,等于丞相有着自己的独立班子,同时还有着议政、监督、行政等大权。
而内阁首辅虽然在很多地方的权力接近于丞相的权力,甚至是等同,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并非是制度使然,而是皇帝临时授予的特权,而且决策权这样的核心权力,最终还在皇帝手中。
再反观丞相,除了核心决策权以外,是拥有着一定的决策权,还是总理着一切庶务,这是内阁首辅所不能比的。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说白了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集权太过度,后代皇帝没这么大精力,所以适当分权给文臣,因此出现了内阁。
但是只能适当分权,不能分太多,不然内阁权力和当年丞相没什么两样,那么就分权太多,不再是集权了,等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是付之东流了。
所以这时候宦官集团开始走上核心政治舞台,一是可以像内阁一般替皇帝分担,而且只需要适当分权就可以;二是内阁和宦官集团中的最高机构司礼监互相牵制,而皇帝居中不至于大权旁落。
于是皇帝开始有意识的分权给宦官,诸如明成祖朱棣设东厂,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正式设内书堂,以大学士陈山教导不识字的内侍,还有明代宗景泰时期,宦官“提督京营”,拥有不完整的兵权。
最后总结来说,明代的宦官之所以有乱政空间,关键在于开国皇帝以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丞相)是过度集权,但是后代皇帝没这么大精力,于是开始分权给文臣和亲信宦官,换种理解可以认为是将丞相的权力拆分,于是最终演变成为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国政的模式,而皇帝居中,不至于大权旁落,又可以通过他们处理日常政务,大大减轻自己的负担。
而这两大机构的最高官员,司礼监掌印太监有着“内相”之称,内阁首辅也被人称之为“相”,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理解为这两大机构等于是继承了丞相的大部分权力,合起来就差不多相当于完整的丞相权力,虽然是皇帝过度集权下主动分权于他们,但如此设置,说白了还是他们合起来既可以起到丞相的大部分作用,替皇帝分担,又可以互相牵制,等于还是有利于皇帝集权,这个设置还是相当巧妙的。
当然缺陷也很明显,像宦官身为身体残缺不全者,心理多是扭曲,得势后仗着是皇帝亲信身份,是胡作非为为所欲为,而皇帝往往也清楚宦官的恶行,但是宦官只要不触及底线,不造反,只要有利于皇帝统治,皇帝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造成明代宦官乱政的恶劣政治环境,是为明朝一大弊端。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