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各地不断有隋唐官印资料出土,隋唐官印资料大增。尤其是大明宫封泥和吐鲁番带印文书的发现,为我们研究隋唐官印提供了宝贵且可靠的资料。
隋永兴郡印
隋唐官印是我国印章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在印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外形来看,隋唐官印的尺寸彻底改变了秦汉印方寸大小的传统,而是宽边朱文大印。从印章的管理制度来看,隋唐时期结束了官印私配的局面,代之而起的是官署印的制度(印不随人),这一官印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从钤印制度来看,由于文书用纸,官印的签押作用增强,其封缄作用逐渐为封函印替代。
隋观阳县印
隋唐印制的主要因素孕育于南北朝后期,隋建立后的官制、印制虽也有南朝因素的渗入,但主导方面承续北齐和北周。隋代尽管国祚短暂,只有短短数十年,但如同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建树一样,中国古代官印制度的重大转折即在隋代实现并经由唐代完备起来的。
《唐开元二十年石染典过所》上的印迹
孙慰祖在《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主要表现》中总结:从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官印演变中,我们仍然可以认识到它潜在的一个动因,即朱文官印的行用,是与封泥之制的衰退相联系的,封泥方式的废用又是纸张普遍使用后的必然结果。至于北周及隋官印增大,除了与汉晋时期尺度上的差别以外,由封泥之制转变为直接蘸色在纸上钤印,也使得官印的尺寸增大不仅必要,而且不再存在使用的障碍。
唐伊州之印(《唐开元二十年石染典过所》上的印迹)
隋唐官印的著录开始于明代顾从德的《集古印谱》,经清代冯云鹏兄弟、望中溶等人的努力,至罗振玉编《隋唐以来官印集存》,隋唐官印的收集始蔚为大观,但终因资料所限,未做真正的深入研究。
唐沙州之印(《唐开元二十年石染典过所》上的印迹)
1981年,罗福颐《古玺印概论》一书开始论及隋唐印章,并简洁地将其特征归纳为:“隋唐官印开始加大,用朱文,书体为小篆。”(罗福颐《古玺印概论》,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紧接着沙孟海在《印学史》中由“金山县印”,推测了唐印的制作方法,并将唐印称之为“蟠条印”(沙孟海《印学史》,3页,西泠印社出版社,1987年)。
唐会稽县印(印匣)
近三十年来,印学界从篆刻艺术、地理沿革、职官变迁、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首次专题论述唐宋元官印的文章当推刘江的《唐宋元官私印简论》一文。十余年后,孙慰祖《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主要表现》一文对隋唐官印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论述,不仅论及印章形式、印章制度、印文属性等方面,还析明了北朝官印与隋唐官印之间的制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