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三倍兵力,碾压朱元璋,为何还是败给了他?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三倍兵力,碾压朱元璋,为何还是败给了他?

回顾历史,品味经典,感谢支持史官笔记。

元朝末年,起义不断,一时间形成了多股强大的势力与元朝分庭对抗。而打到最后阶段时,则形成了分别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为首的三大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不过这些起义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统一,大家都表示共同对抗大元,希望早日推翻元王朝的统治。但私下里却是各怀心思,人人都想成为九五之尊,坐上皇帝的宝座。然而皇帝只能有一个,所以究竟鹿死谁手,那就要纯靠实力说话了。但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是朱元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

而对于大明王朝的建立以及后来统一全国来说,最具关键性,同时也是最具战略性意义的战役,那就非朱陈的“鄱阳湖之战”莫属了。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再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场鄱阳湖一战,直接导致陈友谅大军被一举歼灭。随着陈友谅势力的灭亡,才使得朱元璋去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两地。解除了长江地区多年来各方势均力敌的局面。

然而对于鄱阳湖之战的结局来说,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何陈友谅以三倍兵力,实力碾压朱元璋都没有胜利。反而让朱元璋以少数兵力战胜了兵力最多的陈友谅?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战争,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就在陈友谅对朱元璋磨肩擦掌的时候,朱元璋也在私下里思考着,该如何消灭陈友谅这个劲敌。

鄱阳湖之战前夕,朱元璋已经对自己的处境和形势做了深刻的分析。朱元璋认为张士诚一心只想保住手下的现有地区,对于他来说最起码现在还不足以威胁到自己。反倒是陈友谅一直在积极的扩张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朱元璋还给自己的对手陈友谅做了一个深刻的人物性格分析。朱元璋在评价陈友谅时,就提出了这样一点,陈友谅轻骄喜功。而这一点也正是陈友谅的致命一点。

朱元璋通过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人物分析,以此推断,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全力来救。如果这样的话,将会使大军陷入被动局面和腹背受敌的不利处境。正是朱元璋这一系列的战前准备,以及身边谋士的出谋划策,让他决定先集中主力攻打陈友谅。而这样做最大的优势就是,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从而达到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的目的。

鄱阳湖之战,于1363年8月30日开始,一直到10月4日,在前后短短的37天内,这场水战,双方兵力、船只投入之多,规模空前之大。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明军共阵亡1,346人。而陈友谅大军光负伤人数就多达11,347人。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军曾多次交锋,但是都是相持不下。最终在双方对峙一个月后,陈友谅大军在面对粮食粮殆尽,计穷力竭的局面时。决定孤注一掷,冒死突围。最终陈友谅于八月二十六日中箭身亡,陈友谅死后,其手下溃不成军。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焦虑不已的陈友谅刚将脑袋伸出,指挥反击,突然一支流矢飞来,“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今天当我们再次翻看这次战役时,其实陈友谅完全有能力战胜朱元璋定鼎中原。但是他却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战略上指挥的错误。原本,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北上去救安丰,已经造成应天的空虚。

而陈友谅这个时候,只需要用一小部分兵力牵制洪都,然后主力部队直接东去直攻应天,就可以使朱元璋陷入必败之境。然而陈友谅却将整个主力部队都压在了洪都城,致使数十万大军困于弹丸之地,难以展开。与此同时也没有派兵驻守江湖重地,以至于自断后路。

然而面对陈友谅的庞大舰队和装备精良的士兵,朱元璋可以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足见其雄才大略。其中最出色的还是明军巧妙地利用了风向和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占据有利的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了火攻,上演了一出明朝版火烧赤壁。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历史也向来都是由成功者书写,而失败者只会是案板上的羊羔,任人宰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分析,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势力,历史,实力,兵力,陈友谅,大军,张士诚,观点评论,朱元璋,鄱阳湖,兵力,陈友谅,张士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分析,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势力,历史,实力,兵力,陈友谅,大军,张士诚,观点评论,朱元璋,鄱阳湖,兵力,陈友谅,张士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分析,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势力,历史,实力,兵力,陈友谅,大军,张士诚,观点评论,朱元璋,鄱阳湖,兵力,陈友谅,张士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