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宋词的或婉约或豪放,无论是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的怅惘,还是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洒脱,都令我如痴如醉;我也喜爱宋代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张择端坐于市井反应汴京风俗的
《清明上河图》
还是王希孟描绘壮丽山河的
《千里江山图》
,都各有千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蓬勃发展的朝代,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并非只是一句口号,文人地位空前绝后,但凡读书必有补贴。当然,能够支撑起如此兴盛的文化事业的,自然是经济的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的流通使宋朝拥有了
“富宋”
的名头。
但再璀璨的文学艺术,再繁荣的商品经济,也不能掩盖宋朝在面对外敌时的无力。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就不说了,虽然在高粱河之战中撑着驴车逃跑成为千古笑话,并且在雍熙北伐中葬送了大宋精锐,但至少他敢打,有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他的后代更加拉垮。
宋真宗定下的澶渊之盟
,如今已经被许多人扭曲成了
“极具战略意义的议和盟约”
,丝毫不提年年上供的耻辱,也不提之后北宋就此懈怠
“武备皆废”
的危险状况;
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更是离谱,完全就是等着金人上门掳掠,最后把自己都给玩脱了,一同被掳走,达成千古耻辱。
建立南宋的宋高宗赵构真不愧是宋徽宗的亲生儿子,所作所为比起“雪乡二圣”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面对金人如此退让,如此委曲求全,肯定是本身实力不行,面对金人没办法去打,武将只有一个岳飞独木难支。
如果你这样想就大大的错了,南宋开局真的不差,纵使只剩半壁江山,但要知道由于经济发达,宋朝人口大增,像是赵构刚登基的时候,
南宋人口约有1300多万户
,这比中国历史上大多开国皇帝的局势要好得多。
并且南宋不是没有将领,不是没有主战派,
不是只有岳飞,像是宗泽、李纲、韩世忠、张俊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抗金主战派,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靖康之难爆发前,守住汴京的正是李纲,但因为他极力反对议和,因此被调离到地方上,金兵看李纲走了,立刻再次来犯,因此才有了数千人被掳北上之事;宗泽一直驻守在北方一带,打得金人直呼“宗爷爷”,但他连发二十多封奏折决意北上全被驳回,最终抑郁而亡,临终的那三声“渡河!”成了千古遗憾。
岳飞更不用说,明明都已经收复了洛阳、郑州一带,士气高昂军民相助,却被十二道金字牌强行召回,然后被奸佞诬害丧命;韩世忠如果不是因为早些时候救了赵构一命,他的下场不会比岳飞好多少,但哪怕有有救命之恩,最终还是落得个闭门不见客的结局。
所以真的是宋朝打不过金人吗?并不是,上面举例的这些将领,哪个不是打得金人心生惧意?但为何宋朝,尤其是南宋面对金人时,还是如此卑躬屈膝?原因很简单,
因为真正做主的那位宋真宗赵构,不想打
,赵构要的只是金人不会再多攻占南宋地盘就够了,至于收复失地之事,他不仅不想,还非常抗拒。
为何抗拒?
因为他怕失去皇位。
公元1141年,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在前线跟金人抗击的将领接连被解除兵权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太能打了,只要继续打下去,说不定真可能收复所有失地,逼得金人放回宋徽宗、宋钦宗。那么问题来了,赵构登基本就是因为实在无人继承,所以才临危受命,
这徽宗、钦宗一回来,哪里还有赵构什么事?
因此为了保全皇位,赵构肯定不会愿意继续打下去。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宋朝的确富有,富有到宋朝每年向金朝缴纳绢25万匹、银25万两压根无所谓,
说白了就是自澶渊之盟后宋朝享受到了“花钱买平安”的乐趣
,至于这平安是否全部系于敌国一念之间,就不是宋朝需要考虑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