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咄咄怪事》连载 (161.朱元璋趣事)作者吴德珠

《咄咄怪事》连载 (161.朱元璋趣事)作者吴德珠

#冬日生活打卡季#

161.朱元璋趣事

元朝末年,皇帝昏庸无道,政府官员腐败成风,政府公开卖官,目不识丁,无才无德之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买到官的富家子弟,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全国各地旱灾、涝灾、雹灾、雪灾、蝗灾,连年不断,老百姓命悬一线,政府和官员一点都不怜悯,变本加厉地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社会到了神仙难治的地步。

一天,玉皇大帝召集仙臣们议事,说:“人间中国病入膏肓,元朝气数将尽,众爱卿,你们看,派谁到下界去治理江山啊!”玉皇大帝话音一落,仙臣们议论纷纷,这时金童玉女在旁,相视一笑。玉皇大帝见他们动了凡心,于是宣布:“好吧,就让金童玉女到下界去吧,金童为日,玉女为月,国号就叫‘明’吧,不过,他们二人到谁家去托生呢?”太白金星上前,说:“启奏陛下,臣巡天得知,有一个姓朱的人家,已经有20代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了,有一个姓马的人家做好事已经做了10代了。”太白金星当年曾经度玉皇大帝一家升天,让玉帝做了三界之主,是功劳最大的仙臣,而且从不妄言,玉皇大帝拿他十二分敬重,玉皇大帝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吧,就按老仙尊说的办,让金童到朱家托生,让玉女到马家托生。人间奸险之人太多,为了防止有人暗害,给金童脸上做上记号,给玉女头上戴上头饰。”

太白金星当即取出朱笔,在金童脸上点了72个点子(这72个点子使金童的脸变成了横竖成行的麻子脸),在玉女头上扣了一只银碗。玉皇大帝让太白金星带他们到人间托生。

这天夜里,祖籍江苏沛县,搬到濠州居住的朱五四老伴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新鲜的桃子从天上掉下来,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红艳,很馋人,就张开口接桃子吃,桃子落下嘴,一下子滚到肚里。与此同时,一个姓马的员外老伴梦中吞下一颗闪亮的珍珠。当年,朱家生下一个麻小子,马家生下一个秃女儿。朱家的麻小子排行第四,叫朱四麻子,大名洪武,又名元璋;马家的女儿取名罗英。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只念几个月书就给做地主的舅舅家放牛了,当时和他在一起玩的放牛的还有汤和、徐达、周德兴、胡大海等人,朱元璋和小伙伴称兄道弟,一起上山放牛,尿尿盘烂泥,关系非常密切。有一天,他和一群放牛的孩子肚子饿了,一个个都喊:饿死了,饿死了。这时,一头小牛崽刚刚喝过牛妈的奶,从朱元璋面前经过,朱元璋用手一指,说:“有吃的了。”说着一把逮住小牛,用放牛绳捆住牛腿,周德兴连忙用砍柴斧子砍下牛头,大家七手八脚剥下牛皮,用干柴烤牛肉吃,大家狼吞虎咽,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把皮骨埋了,清除了地上的血迹。只剩下一个牛头和一根牛尾巴。这时,一个小伙伴突然说:这下闯下大祸了,麻哥,少了一头牛,你怎么向你舅舅交代呀?朱元璋一听,慌了,这,这,这如何是好?这时他抬头一望,不远处有一个山洞,对过通,他一拍脑袋,说:有了。他搬起牛头塞进山洞,巧得很,山洞可牛脖子粗,他把牛尾巴塞进山洞另一头,又巧得很,洞口可牛尾巴根子粗,他将牛尾巴塞好后,用手往外拽,牛尾巴像生了根一样怎么拽都拽不动,奇怪的是,这一头将牛尾巴一拽,那一头“哞——”牛头喊了起来,小伙伴们拍手跳跃,欢呼起来。

晚上,朱元璋回去告诉舅舅,说一头小牛钻进山洞子了,舅舅不相信,说:牛能钻进去,就能钻出来,你撒谎。朱元璋说:我没有撒谎,不信,你去看。

“我去看看,如果撒谎,我扒你的皮。”舅舅发着狠往山上走,朱元璋在后面跟着,舅舅到山上一看,牛头在山洞外,睁着眼睛,直喘气,舅舅用手摇牛头,“哞-”牛喊了起来,用劲往外拽,拽不动,一拽就“哞——”地喊起来。舅舅跑到山洞的另一头拽牛尾巴,一拽,“哞——”牛头又喊起来,舅舅没有办法,只好回家。

据说,这是山神和土地帮的忙,使朱元璋逃了一顿打。小伙伴们知道他有神仙相助,将来会有大出息,都敬服他,言听计从,拿他当小头目。

1344年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庄稼半枯焦,就在要命的时候,又闹蝗灾,蝗虫铺天盖地,把田里庄稼啃成光杆,淮北百姓扶老携幼出外逃荒,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继死去,朱元璋悲痛之余,先后用芦席把亲人裹成芦席筒子,捆三道稻草要子,埋了。淮北的习俗,芦席裹死人要系稻草要子,“要子”是一种单股子绳。后来,有人问起朱元璋是怎样入殓他的父母和大哥的,他说:“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

朱元璋埋葬了父母和大哥,失去了依靠,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剃光了头,进皇觉寺当了和尚,混口饭吃。朱元璋当了和尚,侍候长老小心谨慎,打水扫地样样都干。庙里泥菩萨多,每扫一回地都很费事,为了把地扫干净,得把菩萨搬开,扫完了,再把菩萨搬回原来的地方,常常累得浑身是汗。有一天,他对菩萨说:“你们外去,把我扫地,我扫完了你们再回来。”他本来是说着玩的,没有想到,菩萨真的走出去了。朱元璋扫完了地,又说:“你们回来吧,各蹲原位。”泥菩萨一个个进庙回到原来的地方。后来便产生并流传开这样一个歇后语:朱洪武扫地——各蹲原位。

因为饥荒严重,庙里僧多粥少,没有办法,方丈叫和尚们到外边化缘。化缘实际上是和尚要饭。朱元璋开始敲着木鱼,在安徽、河南一带要饭。安徽巢湖一带人很大方,朱元璋在那里一天三顿都吃的饱饱的,所以他整天在那里转悠,看见谁家的烟囱子冒白烟,就赶上门来。其实,这里的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很苦,吃了上顿愁下顿,有时候饭粥让朱元璋吃了,自己一家人都挨饿,吃糠咽菜。可是,人们见这个和尚赖在这里不挪窝,烟囱子冒白烟就到了,就把烟囱子堵起来,让烟在屋内缭绕。有一天天快中了,朱元璋看不到烟囱子冒白烟,感到奇怪,当他跑到一家门口,一家人正在吃饭,屋里烟雾还没有散尽,就说:“你们这里难道没有烟囱了吗?”据说,从此以后,那里人家就没有烟囱了。

朱元璋做了三年化缘和尚,重返皇觉寺,当年他的一个小伙伴投军,在军队当了官,给他来了信,他看了信就准备还俗投军。

朱元璋在投军之前,一天,他和几个当年称兄道弟的小伙伴在马员外的庄园外游玩,看见一只凤凰向庄园里飞,他追赶凤凰,追到庄园外,那凤凰竟落到庄园里面去了,他跑进庄园,里面静悄悄的,仿佛没有人,凤凰也没有了。他嘀咕:真是见鬼了,明明看见凤凰飞进来了,怎么不见了呢?他到处寻觅,无意踏进一个厢房,发现一个秃姑娘睡在床上。朱元璋当时已经是发育成熟的青年小伙子,见秃姑娘头虽然秃,容貌却美若天仙,不由得动了火。

秃姑娘恰好醒了,看见一个翘下巴,麻脸小伙子,正在痴呆呆的看着她,她也成熟了,心中也腾起一股火。

恰好她一人在家,便含情脉脉地看着朱元璋。两个人四目相对,相视一笑,就干起苟且之事,那时没有名片相赠,事后互报姓名,订了终身。后来,朱元璋打下天下,做了皇帝封秃姑娘马罗英为正宫娘娘,这时她不再是秃子,而是满头乌发的漂亮大姑娘。

据说,和朱元璋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还有沈万三、王泰来,公鸡“喔——喔——喔——”抬头朱洪武,低头沈万三,嘛啦一声王花子。公鸡抬头开口叫的时候声音很响,生了朱洪武当皇帝,低头的时候声音低了,生了沈万三这个财主,最后声音上扬生了王泰来这个大财主。沈万三和王泰来虽然钱多,但是没有军队,而且不及他有文韬武略,所以不怕他们夺江山,他害怕还有和他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人,于是派人察访,察访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一个,他想把这个人杀掉,可是当他了解这个人是养蜂子的,养着13箱蜂子,他想:“我管13个省,他养13箱蜂子,我是人王,他是蜂王,奇怪,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人命运为什么不一样呢?”朱元璋放弃了杀这个人的念头。

朱元璋是一个翻脸不认人的人,当年和朱元璋在一起玩的小伙伴,帮助朱元璋打下天下,一个个封王拜将。由于胡大海等人却有人前没人后讲朱元璋的风流故事,开口闭口哥儿兄弟的叫,朱元璋很不高兴,加上政令受阻,便起了除掉哥儿弟兄们的歹念,发生了炮打功臣楼的惨烈之举。当时刘伯温算到了朱元璋的阴谋,悄悄地对徐达说:摆庆功宴那天,你要步步紧跟主公,如果他问你为什么不吃酒领赏,你就说:主公,一达不留吗?这样,你就能躲过一劫。果然不错,摆庆功宴那天,朱元璋端着酒杯,向当年的哥儿弟兄们一一敬酒,他一边敬酒,一边用手抚摸着每个人的后背,数说各人的功劳,敬酒之后,他便下楼了,徐达在后面跟着,朱元璋听到后面有脚步声,头一掉,发现是徐达,说:“你为什么不吃酒领赏?”徐达说:“主公,一达不留吗?”朱元璋就低着头向楼下走,一句话都不说了,徐达跟着朱元璋下楼后,“轰”,“轰”,“轰”······功臣们便呜呼哀哉了。不长时间,朱元璋趁徐达害瘩背,赐一只熟鹅给徐达吃,徐达知道朱元璋不让他活,想到子孙们的安危,只好含着眼泪把鹅吃了。徐达吃了鹅,不长时间就死了。

吴德珠,盐城射阳人,大专学历,市作协会员,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等在电台,报纸,刊物上发表,编著《咄咄怪事》一书岀版。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元璋,山洞,牛头,皇帝,小伙伴,牛尾巴,趣事,金童玉女,泥菩萨,舅舅家,消息资讯,徐达,朱元璋,牛尾巴,玉皇大帝,沈万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元璋,山洞,牛头,皇帝,小伙伴,牛尾巴,趣事,金童玉女,泥菩萨,舅舅家,消息资讯,徐达,朱元璋,牛尾巴,玉皇大帝,沈万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元璋,山洞,牛头,皇帝,小伙伴,牛尾巴,趣事,金童玉女,泥菩萨,舅舅家,消息资讯,徐达,朱元璋,牛尾巴,玉皇大帝,沈万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