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总喜欢通过对对子的方式,来进行互相交流和切磋,有人通过对联扬名立万,也有人通过对联喜结良缘的。可借助对联破案的,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听说过呢?
宋仁宗年间,包拯担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时,就曾经借助一对联,破了一宗新郎新娘双双自尽的迷案。
新婚悲剧
时间回到宋朝,彼时包拯刚刚从京城述职完回归天水,不曾想竟听闻一件让他无比震惊的案件。
一对自小感情深厚,长大后顺利喜结良缘的新人,不久前竟然在新婚次日,选择了双双自尽。别说两位新人的父母十分不解,包拯也感觉其中太过蹊跷。
按言谈之人的说法,两人婚前并没有任何不合的迹象,婚礼也进行得十分热闹,怎么还会这样想不开呢?对此,包拯当即走访这两位新人的府邸,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现场的迹象判断,新娘的确是自尽无疑,新郎也是跑到河跳河殉情。排除了他杀的可能后,包拯开始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桩悲剧的发生。
案件发生地没有办法给出答案,只能从新郎新娘身边的下人,寻找突破口。在询问众人之时,包拯着重对服侍新娘的丫鬟,以及跟随新郎的小厮提出疑问。
新郎新娘入洞房前,有没有奇怪的表现。丫鬟当即表示:自家小姐和对方公子从小一同学习,一同成长,当真算得上青梅竹马。
昨夜新婚大喜之日,新娘突然兴起,于是给新郎出了一个上联,希望新郎在进入洞房之前,能够对出这个上联,即:
“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身边的小厮对丫鬟的说法表示赞同,并且补充说道。
当时新郎给众人敬酒,已然喝得有些迷迷糊糊。原本想着直接入洞房,结果被新娘拦在门外询问对出下联没有。
窘迫之下,新郎酒醒许多,便决心要对出下联,让自家娘子刮目相看。
然而新郎小厮和新娘丫鬟,提到的后续发展却完全不同,新娘丫鬟表示,没过多久以后,新郎便对出下联来到新娘门前。
虽然当时因为新郎新娘要圆房的缘故,她离得较远,只看到大致身形,但还是听到了:
“移椅依桐同赏月”
这一绝妙下联。看到新郎进入房门,丫鬟便也抽身离开,回到房间睡觉。
没想到丫鬟刚刚说完,小厮却大惊失色,他慌张的说道:当夜新郎醉酒,虽然赌气一定要作出下联,但还没等想出下联,就已经渐渐昏睡过去。
而他一直陪在新郎身旁,哪里还有时间前往新房门前对对联呢?听到这里,包拯心中已明白大概。
新婚当晚进入新房的男子并非新郎,只是“借对入房”,最终玷污了新娘。
新娘羞愤之下自尽,新郎痛苦万分,最终也选择了投河。这一案件,明面上不是他杀,可分明比他杀,还要可恶万分。
对联破案
可由于作案现场并无目击证人,丫鬟也没看清对方的容貌,这又该怎么破案呢?
包拯略一沉思便想到办法,凶手对出下联的时候,并不知晓丫鬟听到了下联。
只要将新娘对联拿出来,做诱饵,许以足够丰厚的奖赏,犯罪分子一定会抱着侥幸心态前来一试。
得到包拯的授意,官差立即抄录新娘上联,并前往官府中高声许诺:凡是能够对出此下联的人,便能够得到十分丰厚的奖赏。
听闻此事,周边才子争相思考下联。而就在众人愁眉苦脸之际,只见一书生从人群中赶来,高声说道:
“移椅依桐同赏月”。
在场众多学子无不称赞,对联之工整,足见其才华。包拯也十分“欣喜”,不动声色的将此人带到官府中谈话。
随着大门关闭,包拯脸色瞬间变化,厉声询问他当日,是否参加过新郎新娘的婚礼,是否在新婚之夜悄悄前往新娘房间之中,趁机玷污了新娘。
眼看新娘身边的丫鬟,和新郎身边的小厮都在左右,此人只能老老实实的承认罪行,并且对包拯表示:原本也担心对出下联会暴露身份,可奖赏实在太诱人,若是被他人抢先,心中难免郁结。
对于这名书生的说法,包拯气极反笑。如此贪婪无耻的人,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想着所谓赏赐?简直无可救药。
随后,包拯将这名书生带出府邸,向众人公布了他的罪行,并将其压入死牢,只等秋后问斩。
借助一副对联,成功将看似毫无头绪的案件破解。包青天之名,也再次在百姓心中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