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与海南农垦西联农场公司日前达成合作,双方将谋划推动打造海南菠萝蜜现代化全产业链,“科研团队将依托企业优势,深入菠萝蜜生产一线,聚焦解决全产业链条中种质收集与保存、标准化栽培管理、病虫害预警防控、采摘后保鲜等问题,推动海南菠萝蜜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海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是海南大学优化学科布局、产教深度融合的缩影。近年来,海南大学在学科建设领域坚持“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统筹规划学科布局,注重学科发展质量,探索产学研转化新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中把握学科发展机遇,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海南大学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研究生展示转接试管种。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近年来,海南大学坚持扎根海南大地办教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服务海南“三区一中心”、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三个未来产业等重大需求,深度凝练出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与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等七大学科发展方向,并据此组建七大协同创新中心,以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搭建强悍“引擎”。自正式获批列入“双一流”高校行列以来,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第三方评价持续向好。今年7月,通过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24个指标提前并超额完成第二轮周期建设任务。
海南大学密码学院师生在做课题互动。
调整学科结构布局
当前,海南大学不断汇聚学科资源,推进新兴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进一步抢占发展新机遇,学科建设提质增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至14个(含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1个增至33个;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实现“0”的突破并快速增至8个;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学科由4个增至17个,法学学科进入中国一流学科行列(前10%);在教育部第四轮至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50%排名的学科由5个增至10个,70%的参评学科实现至少1个档次的提升。
同时,为布局“海南急需,国家一流”学科专业,海南大学组建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推进海南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依托法学院组建纪检监察学院,满足海南自贸港纪检人才需求;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国际数字影视学院,适应海南影视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需求;依托农业农村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乡村治理专业,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乡村人才振兴等新要求;成立国际传播学院,服务自贸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组国际商学院,服务海南自贸港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产业体系需求,加强工商管理、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人才培养。
为服务国家种业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等战略需求,学校还开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并瞄准海南自贸港建设对国土空间规划高水平人才的新需求,积极谋划布局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专业。
此外,学校集中力量持续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优化建设热带农林学院,开展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涉农人员培训,助力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并利用崖州湾科技城科教空间和高水平试验农田,依托三亚南繁研究院组建南繁学院,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本科生,建立完整的作物学一流学科群“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儋州、崖州互为犄角、互相支撑、错位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新格局。
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将课堂“搬进”工厂车间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近年来,海南大学创新办学模式,探索把“学院办到产业园区里,专业设在产业链上”,以物理空间融合为切入点,实现校企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的转变,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加速形成“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格局。
比如,海南大学药学院整体搬迁至海口药谷产业园区,将药学学科主动融入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借助海南大学新药筛选及评价平台的技术力量,积极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具备扎实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全链条复合型人才。
“学院进驻园区后,与齐鲁制药(海南)、海南皇隆制药、海南先声药业等企业签订了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共建协议。”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4月,海南大学生物医药工程产业学院、信创现代产业学院和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获批立项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依托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成立的生物医药工程产业学院,与齐鲁制药、海药集团、武汉联影、华为等企业合作的多个产学研项目正在开展,将有力助推海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转型,全面提高海南新药研发水平,加快推动海南千亿级医药产业快速稳健可持续发展。
产业赋能教育成效显著,药学院成立两年多来,依托生物医药工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药学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升学率均处于学校前列,留琼率连续两年保持60%以上。
此外,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将课堂“搬进”工厂车间,组织本科学生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探索产学研转化新路径。“我们和企业新加入的员工一起上课,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讲解汽车构造、车辆工艺特点等知识,以及实地参观、应用软件学习等。”学生们认为,相比校内实验室教学,企业现场教学模式更加灵活,生产零件和器材也更加完备,让自己对生产现场有更直观的认识。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场景,也在海南大学11个科技小院中火热上演着。近年来,海南大学持续推进“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海南农村一线,重点研究解决海南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比如,三亚青瓜科技小院在五指山推广种苗345万株,面积1400亩,受益农户340多户,经济效益明显,新增产值1300万元;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团队通过线下培训、入乡宣讲、网络讲座直播等方式,培训1000人次,带动从业100人,为当地平均每亩橡胶林增收5000元,形成并拉动了当地的食用菌加工业……
“这些科技小院均围绕海南重点农业和特色产业进行布局,使新时代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是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海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小院就像散落的星火一般,遍布海南各市县,为当地特色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海大力量。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