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皇弟晋王赵光义继位为帝,是为宋太宗。
而且,赵光义不等开宝九年还有两个月就结束,立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次皇位更迭充满了诡异,很多人都相信赵匡胤是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有杀兄夺位的嫌疑,这也是宋朝享国319年间最大的谜团。
这个问题在宋太宗登基的5年后得到暂时解决,有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证据。
根据《续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九月,曾经的宰相赵普向宋太宗赵光义透露了有“金匮之盟”这事。
所谓“金匮之盟”即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前要求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百年之后再传位给赵廷美,并由赵普书写具体内容藏于金匮之中。
这份“兄终弟及”的证据在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时经过赵普的提醒后,被赵光义从皇宫中找到,“帝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
根据历史记载,赵普是在赵匡胤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就被调回京城了,待了四年后才说有这么一份“兄终弟及”的证据,其中的意味值得深思。
不管“金匮之盟”是真的或是赵普编纂出来的,他在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时说出这事的目的只有一个,以此为条件交换赵光义让其复相。
赵普在赵匡胤临终前是被罢相了,当时他跟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被赶出京城到外地为官。
赵光义登基后虽然把他召回京城,但一个位置一个坑,赵普的宰相是暂时做不成了。
这对于赵普来说很难接受,从资历和贡献上来说,他可以算是宋朝开国第一文臣,让他屈居人下,估计比杀了他还难受。
而且,赵光义登基之初,赵普被时任宰相卢多逊折腾得够呛:“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
在太平兴国九月前后,赵普的长子、在潭州为官的赵承宗回京结婚,朝廷规定的婚假未结束时,卢多逊就以宰相的身份要赵承宗赶紧回潭州去,这也让赵普异常愤怒。
赵普想要跟卢多逊争斗,想把卢多逊搞下去,就需要重新当上宰相,才有资格和权力跟卢多逊斗,这是赵普处心积虑向赵光义泄露或编纂有“金匮之盟”的用意。
赵普的行为对于赵光义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欢喜。
赵光义登基以来,最大的烦恼莫过于皇位的来源合法性问题,这事在当时的宋朝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赵光义必须要让天下人释疑,否则对他及其后人的统治有很大危害。
在太平兴国六年之前,赵光义很努力,他试图用赫赫武功打消天下人心中的疑问。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接受了吴越王钱俶及在福建割据的陈洪进的纳土归附,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灭掉北汉,随后就北伐辽国,想拿回燕云十六州,让天下重新真正一统。
如果赵光义能拿回燕云十六州,那么再多对他继承皇位的质疑都会烟消云散,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在高粱河被辽国打得大败。
于是,败退回去的赵光义暂时又要头疼如何消除天下人对其皇位来源的质疑,这个时候赵普说出有“金匮之盟”,哪能不让赵光义欣喜若狂?
于是,赵光义接受了赵普的好意,不但让赵普的长子赵承宗不用再去潭州,把他留在了京城,还立即给赵普复相,“以普为司徒兼侍中”,赵普又有了跟政敌卢多逊扳手腕的资格。
但是,赵普给赵光义献上了“金匮之盟”,给赵光义解决了帝位继承合法性问题的同时,也给赵光义带来了新的最大的烦恼。
按照“金匮之盟”中的说法,赵光义能合法继承兄长赵匡胤的皇位,但他到百年之后岂不是要把皇位传给三弟赵廷美?
赵光义当然不愿意,自己继位有“金匮之盟”就够了,自己传位就不需要这玩意了,当然是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如何说服天下人就是新的要面对的问题。
皇位该怎么传下去?而这个看似麻烦的问题在赵普眼中简直不值一提,根据《续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他只说了一句话就帮赵光义搞定了,他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这话是说,赵匡胤传位给兄弟已经是错了,赵光义不用再错下去了。
赵普的身份不是普通文臣可比的,是宋朝开国第一文臣,他说的话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有了赵普说的这句话并记录进史书中,赵光义再传位给儿子,就不是故意不遵从母亲、兄长遗命,而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虚心纳谏了,名正言顺就把“兄终弟及”给废除了。
赵普凭借他独特的身份以及个人智慧,再次帮赵光义解决了帝位传承的合法性问题。
而且,赵普还不仅仅是说说,他还用实际行动帮赵光义解决问题。
在他重新当上宰相后的第二年,就搞出“赵廷美案”,污蔑赵廷美和卢多逊相互勾结、图谋不轨,直接帮助赵光义把赵廷美这个大麻烦贬斥到了外地去,让赵廷美不再有跟赵光义在皇位继承上扳手腕的资格,还顺带把让自己恨得牙痒痒的政敌卢多逊也搞下去了。
《宋史》中记载:“及涪陵(赵廷美由秦王被贬为涪陵县公)事败,多逊南迁,皆普之力也。”
如上述这些为赵光义的帝位合法性做出的贡献叠加起来,让赵普在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又在宋太宗赵光义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晚年备受尊崇,只不过,他的节操还是遭受到了一些质疑。
赵普在帮助赵光义时采取的手段和言语很难说是正道,时人多夸赞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不管是全部论语还是半部论语,这部孔夫子的最重要著作中可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