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财经 金融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推升投资风险

金融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推升投资风险

金融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推升投资风险

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不利形势。积极性在于全球科技竞争倒逼各国加快制定和推出科技产业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迭代。不利的形势则在于,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跨国科技投资风险上升。

中长期来看,欧美日发达国家为维系自身科技优势而实施的限制政策具有排他性甚至歧视性,将可能遭遇反噬,阻碍科技产业迭代。相反,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所构建的科技开放生态和秉持包容性科技合作的理念,反而催生了新兴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遭遇退潮期

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目前有两大趋势:其一,全球产业政策竞争日趋“白热化”。无论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还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无一例外都在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来制定长期科技产业政策。其二,科技投资范式发生新的变化。尽管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加剧,但许多前沿科技的突破仍离不开国际合作,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等不但需要跨国科学家的共同协作,而且需要跨国投资以及配套产业链的支撑,国际科技合作受阻将制约前沿创新产业发展。但现实的困难在于目前的限制性政策增多,不确定性增加,给跨国科技投资带来新的挑战。

非经济的全球科技竞争环境无疑给跨国科技投融资带来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首先,跨国科技投资严重受阻。由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收紧跨国科技投融资政策,例如芯片半导体、量子计算、通信设备及其他高新科技领域不但受到严格的出口管制,而且这些领域的投资并购的难度增加,进而影响到全球科技投融资活跃度。其次,投资风险整体大幅上升。近年来欧美发达经济体频繁实施各类经贸、金融制裁措施,导致跨国企业和投资机构面临的政策风险、次级制裁风险增加,诸多跨国企业和投资机构不得不增加更高的合规成本。

由于全球化遭遇逆流,高科技的投资和贸易政策越来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全球高科技投资增长大幅下滑,科技贸易严重受挫,大国博弈和贸易保护主义削弱了跨国科技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前沿科技突破的难度也在增加,而跨国科技投资的回报在减少的同时风险却在上升。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全球主要地区高科技出口的竞争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北美的占比仍占据前列。具体来看,2021年欧盟、北美、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南亚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4.5%、33%、18.9%、9.6%,欧盟、北美的增幅较2000年分别下降30.4%、37%,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基本维持在30%左右,南亚的增幅超过一倍。

科技投融资现三大趋势

目前跨国科技投融资出现三大新趋势:其一,跨国科技投资风向转变。一方面跨国企业调整科技投资布局实现供应链重组,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增强科技产业链韧性;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获得新的增长机会,包括巨额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欧美日发达经济体在前沿科技投融资领域提出许多新的计划,虽然这些科技产业政策部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但仍然吸引了不少跨国投资。美国商务部统计有超过460多家公司申请527亿美元的“芯片补贴”,全球公司对美国半导体和电子制造业的投资额超过1660亿美元。

其二,前沿科技投资加快增长。近年来,跨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持续扩大,瞄准前沿科技的基础研究、制造产业研发,人工智能、量子计划、物联网、半导体芯片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全球重要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占比较高,头部效应凸显。过去两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将投资扩大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以及云计算等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科技企业的市值和盈利水平均有不俗的表现。例如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US:Tesla),2022年的总收入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截至2023年9月末,人工智能计算公司英伟达(US:NVDA)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迅速成为全球芯片行业头部,预估2023年的营收将达到2022年的两倍。

其三,绿色科技投资持续加码。全球范围来看,绿色相关投资的增长表现突出,具体涵盖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美国和欧盟不约而同在扩大绿色投资,欧盟公布的“RepowerEU”的绿色发电计划,涉及未来五年高达2100亿欧元(约2210亿美元)的资金,而美国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未来十年投入约43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以及医疗保健领域等。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统计,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升至1.7万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位居前两位。估算显示,2022年中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未来五年可能累计增加16.3万亿元。

中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

比较国际经验,发展前沿科技,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需要发挥产业政策及配套产业基金的引领作用,提供中长期基石投资,更重要的是创新科技发展体制机制,突破现有的政策障碍,促进资本、人力、知识产权、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加快集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应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比较灵活、适配高风险的科技产业投资模式,通过跨国科技投资组合和市场资金优势,包括发展科技产业板块直接融资,以及中长期科技信贷融资等,从而形成高科技产业与科创金融正向循环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加快构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投融资体系,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依托财政支持和国家科技产业基金计划,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在内的多达25类国家产业基金。例如2014年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300亿元,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2019年设立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的规模达到1472亿元,重点投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等领域。其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一方面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绿色上市融资通道,设立科创板和北交所。截至2023年7月,科创板上市公司家数达到546家,总市值约6.6万亿元。另一方面发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优势,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及绿色债券规模。截至2023年6月,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85万亿元、6.8万亿元,较2020年3月分别提升134.5%、135.1%。

巩固海外竞争优势 汲取经验

随着全球科技投资发生新的变化,中资大型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布局需要进行新的调整,从两个维度来看:

一方面,全球政经格局加快调整,国际投资和贸易结构悄然变化,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双边贸易规模增长明显较快,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和直接结算的范围也在扩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金融机构既要捕捉新的业务发展机会,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拓展相关业务,为更多本土中资跨国企业提供海外金融服务,但同时也要注重监管合规以及海外风险防范。

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性议题,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投资及衍生出的诸多绿色投融资机会也在增加,跨区域的绿色投融资将有不少新的增长潜力,包括可再生能源投资、绿色工厂、绿色贸易等等,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良好,大型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主权投资机构等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包括在海外发行绿色债券,投资多边机构的绿色基金,以及开展人民币绿色信贷服务。

总体而言,中资金融机构有赖于深化国际化布局,逐步从大和多的布局转型深而广的国际化经营,既要巩固海外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汲取国际机构的经验教训,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 (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金融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推升投资风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金融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推升投资风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金融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推升投资风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