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作为饮食的辅助治疗,即在患者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高)的降胆固醇治疗;
二是,患者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仍无法达到理想目标时,可以采取英克司兰钠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或英克司兰钠与他汀类药物及其他降脂疗法联合用药。
三是,有些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使用,这时可以单独使用英克司兰钠治疗,或英克司兰钠与其他降脂疗法联合治疗。
那么,英克司兰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在了解英克司兰钠的作用机制前,要先了解一种蛋白——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它是LDL-C水平升高的“帮凶”。
张龙解释道,在人体内,PCSK9的合成越多,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数量就会越少。而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越少,血浆中的LDL-C的水平就会越高。所以,如果能直接减少PCSK9的合成,就能相应地减少LDL-C的水平。
在英克司兰钠应用之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小分子药物,比如他汀类;二是单抗类PCSK9抑制剂,比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
英克司兰钠也是一款PCSK9抑制剂。“与单抗类PCSK9抑制剂不同,英克司兰钠可直接作用于编码PCSK9蛋白的mRNA,通过RNA干扰作用降低mRNA的水平,从而减少肝脏中PCSK9的表达。”张龙表示。
制药工艺进步带来的超长效
与他汀类药物和单抗类PCSK9抑制剂相比,英克司兰钠最大的亮点是它具有超长效。
张龙解释,这归功于制药工艺的进步。英克司兰钠属于小干扰RNA(siRNA)药物。siRNA药物属于小核酸药物的一种,它主要通过RNAi(核酸干扰)机制发挥作用,即siRNA进入细胞后被组装进入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通过序列互补特异性与靶标mRNA结合,引起靶基因mRNA降解,从而抑制蛋白的表达。英克司兰钠能进入肝细胞内,其作用时间和肝细胞的存活时间接近,所以可以达6个月。
在临床中,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差是导致LDL-C水平达标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降脂类药物,英克司兰钠这种长效剂型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张龙告诉记者。
此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或口服类降胆固醇药物,基本需要患者每天服用一次,有些药物甚至一天得服用两次。即便是单抗PCSK9抑制剂,一般也需要每两周注射一次。
“每天吃一片药,看似简单却难在坚持。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忘服、晚服、补服、停服等各种不规律服药的情况。患者服药依从性不高,用药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导致LDL-C水平不达标,增加罹患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张龙说,“英克司兰钠通过制药工艺的创新来拉长用药间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很大意义。”
对英克司兰钠的临床应用,张龙补充道,该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的反应如疼痛、皮疹等,有些患者可能不太接受注射用药。“另外,医生在开具英克司兰钠处方单时,需要注意把握临床适应证。如果患者已规律使用原有常规的临床降脂方案且效果很好,也没必要盲目或频繁更换新的降脂方案。”张龙说。
目前,英克司兰钠尚未纳入医保,费用相比于其他临床常用降脂方案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