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科技 稻田管理装上“数字”大脑

稻田管理装上“数字”大脑

10月22日,在张家港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基地的水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的稻麦智能测产收割机高速运转、吞稻吐粒,一边收割,一边测产,车载电脑实时生成该田块的水稻产量、品质空间分布图,为下茬作物种植提供一张“数字明白图”。

一旁的“稻情巡检机器人”搭载多光谱、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可见光等多种传感器,如田间哨兵般来回穿梭,守护着稻田。这幅生动的现代农业场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智慧稻作技术观摩现场。

农作处方智能化决策的精确之“源”在哪里?如何定量设计作物种肥水药处方?南京农业大学刘小军教授介绍,团队利用数字稻田技术、遥感长势监测以及农作处方数字化设计等三大技术,融合田间前茬作物产量空间分布图和数字农田基础数据,通过天空地网监测平台,同步实现水稻长势无损监测与农作处方的数字化设计。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副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稻作技术在园区落地应用后,园区农田管理水平、苗情获取效率、处方设计精度、农机作业质量等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的应用,革新了传统施肥作业方式,作业效率较常规方式提高了5—6倍,节肥10%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教授表示,目前团队已基本实现了以“实时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智慧服务”为内涵的现代稻作技术体系,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可实现作物生产管理从粗犷到精确、从高产高效向绿色低碳、从有人到无人方式的转变,依托数字稻田技术、稻情遥感监测技术、种肥水药智能决策技术、耕种管收精确作业技术、智慧稻作管理平台等核心技术,为水稻全程生产管理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

在智慧稻作技术交流研讨会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对智慧农作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是完善集五个一技术载体为核心的智慧农作技术体系,构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二是深化技术应用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企融合体;三是打造示范样板,以农业数字化带动农村数字化,为作物生产的绿色化、智慧化、规模化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指出,智慧稻作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智慧”监测、诊断,是对国家农业发展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的有力诠释和有效实践。今后,智慧农业要继续在技术与农业机械、操作硬件结合的有效性、落地性上下功夫,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曹丽虹表示,智慧农业是未来推进的主方向,要在“适用”和“实用”上下功夫;要在技术与农机有效结合落地上下功夫,降低“智能化机械”成本;要在智慧农业技术的“产活图”“织活网”上下功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稻田管理装上“数字”大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稻田管理装上“数字”大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稻田管理装上“数字”大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