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唐帝国北方地区的军事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叛乱。15万叛军从范阳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在这一年的年底就攻克唐朝的东都洛阳。老迈的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但是在马嵬坡发生了那场政变。在此之后,唐玄宗成为了傀儡,唐肃宗走上台前。经过郭子仪等名将们的一系列努力,再加上回纥军队的帮助,唐军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长达8年的叛乱之后,唐帝国元气大伤,在此之后的100多年时间内,唐帝国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都说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强盛的阶段,唐玄宗又一手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为何在安禄山区区15万人马面前,大唐王朝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一、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人们摇头叹息。
用《旧唐书》的话说,就是:“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我们知道,唐朝自618年立国,到755年已经有137个年头了。除了唐朝初期几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南征北战,扫荡了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其余130余年,国内基本没有什么战事,只有边境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规模不大的对外战争。百年无战事,这就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就意味着老一辈的虎狼之将早已去世,新一代的年轻将领基本没有实战经验;这就意味着除了边防军外,从中央到地方的部队军纪涣散、腐朽不堪。
与之相比,安禄山的军队一直镇守于北方边境地带,与突厥、契丹经常交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安禄山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进展神速,每天能够推进60里。再加上安禄山治军严肃,军队战斗力很高,“禄山令严肃,得是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这样一来,唐朝军队根本就不禁打。
二、唐朝初期的府兵制不再适应时代发展
在唐朝建立的初期,继续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府兵制。大体上来说是这样的:府兵们平时种田、操练,不用缴纳赋税;一旦发生战争,自备武器上战场。在诸侯割据时期,每个政权的疆域都不大,经济又都不景气。所以府兵制适应当时的需要,但是在那种统一的王朝中,府兵制的弊端越来越大。在此之前的战争也就是从山东到河南、从陕西到山西的规模。但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十分辽阔。军队出动以后经常出现一年半载回不来的情况,这样一来,家乡的耕地逐步荒废。府兵制已经不在适合当时的需要,唐朝必须考虑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中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设置了十节度使制度。也就是将天下分为十个战区,每个战区的司令就是节度使。
如果是一个节度使当然无法对抗中央,但由于对付游牧民族的需要,出现了一个将领兼任好几处节度使的情况。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堪称超级军阀。起初节度使只有统兵之权,还比较容易控制。可为了战争的需要,唐朝中央逐步将地方的财政支出权和人事任免权都交给了节度使。这就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节度使不再完全听命于中央。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宋朝初期,军阀挤占了中央王朝的发展空间。当时唐朝几乎是三线作战,在南方与南诏国长期鏖战,在东北方要面对各种少数民族,西方要面对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唐朝的主要兵力基本都在边境上,在内地的军队很少。安禄山能够指挥的军队超过20万,而唐朝中央军只有10余万人。
三、唐朝经过这次大的动乱以后,国力再也没有恢复
在马嵬坡发生了那场著名的政变之后,唐玄宗丧失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李隆基已经丧失了实际权力,唐肃宗李亨开始走上台前。唐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开始反击叛军,两军展开了反复厮杀,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仅仅是东都洛阳就几次易手。战争期间,人民无法正常的生产劳动,大量的土地荒芜,人口也大幅度减少。最终唐朝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但是此时长安的人口已经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在经过这次大的叛乱之后,唐帝国的国力消耗了40%以上。更要命的情况来了,内忧和外患一起到来。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唐朝中央政权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就在唐朝逐步衰弱时,吐蕃向唐朝发起了挑战。唐朝的国境线从现在的阿富汗快速收缩到了甘肃境内,大唐安西四镇成为了历史。
后来,诗人杜甫在著名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其实,这应该归罪于瞎指挥的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