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宋之间很漫长,似乎有几百年,实际上只有五十三年而已,那我们为什么有这种错觉呢?
这种错觉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误以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就灭亡了,其实之后唐朝还存在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只不过很多人不了解罢了。
再一个就是,唐朝灭亡之后到宋朝建立,期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大混乱,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政权,也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诞生,以唐朝灭亡作为标志,但直到宋朝建立,它都没有结束,一直到宋朝建立十九年后的979年,它才随着北汉的灭亡的结束。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到宋朝建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起了安史之乱,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唐玄宗逃往蜀地。
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他与杨贵妃太过宠信安禄山,让安禄山一人掌握三镇节度使,还掌握了其他特权,最终导致安禄山做大做强。
而安禄山之所以造反,首先他作为少数民族的粟特人,原本就对汉人没有好感;其次他在朝堂上受到宰相杨国忠的排挤,唐玄宗没有处理好两人之间的矛盾,他这才选择造反。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玄宗只顾逃命,还在一些关键战役上的指挥也有失水准,因此引起了众人不满,太子李亨为了挽救败局,趁机发起了马嵬驿兵变,斩杀了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之后,李亨逃到灵武继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他以灵武作为根据地,号令天下兵马共同平定安史之乱。
尽管安禄山在造反后两年就去世了,但他的儿子安庆绪、安史之乱另一首领史思明及其儿子史朝义,依然高居造反大旗,安史之乱因此得以继续。
最终,唐朝花了将近八年时间才平定安史之乱,旷日持久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唐朝国力,而且让一些藩镇得以逐渐做大,唐朝由此进入藩镇割据时期。
在随后一百多年时间里,唐朝中央都在致力于削弱藩镇,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奉天之乱之后,唐德宗承认藩镇割据,这就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固化。
当然了,一直到黄巢起义之前,唐朝实际上割据的藩镇,其实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北方边境几个较强的藩镇,但也只是处于半独立状态而已。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除了出现藩镇割据之外,还存在其他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二是党争造成的内耗太过严重,比如牛李党争;三是宦官干政事件层出不穷,宦官不断权势熏天,甚至可以决定皇帝人选。
因为以上几个问题,所以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再也没有强大过,只能勉强维持统治地位,期间虽然偶尔出现了一两位明君,实施了一些改革,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就这样,唐朝一直病恹恹活着,一直到878年,一个叫做黄巢的私盐贩子,再次造反了,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黄巢出生于一个私盐世家,世世代代都以贩卖私盐为生,但他从小就有当官的想法,于是几次参加科举考试。
但悲催的是,黄巢几次考试都落榜了,这让他十分生气,于是回家继承家业,当了贩卖私盐的首领。
878年,王仙芝为了抵抗唐朝的暴政,发起了起义运动,得知消息的黄巢十分兴奋,认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于是也发起了起义。
黄巢这个人脑子很灵活,他抓住唐朝不想大费周章平乱的心理,时而投降时而反叛,当其他起义军都被消灭之后,他却越来越强大。
最终,黄巢的实力发展的很强大了,他便发起了对唐朝的反攻,占领了洛阳和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他则当上了皇帝。
不过,在当上皇帝之后,黄巢便一头扎进了后宫,不再过问军事了,而是将打仗的任务交给得力的手下。
在黄巢的手下当中,有个叫做朱温的人,打仗很勇猛,他便让朱温去攻打战略要地同州。
朱温的运气很不好,他来到同州之后,遇到了一个猛人,名字叫王重荣,担任河中节度使,双方刚一交战,他就被王重荣给击败了。
无奈之下,朱温只得派人向黄巢求援,但黄巢很忙,根本就不搭理他,他见自己被重重包围,为了活下去,他便投降了王重荣。
唐僖宗听说朱温投降了,感到很高兴,于是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给了他一大块地盘,让他自由攻取。
在得到地盘之后,朱温得以发展壮大,在与黄巢起义军的作战过程中,几乎是战无不胜,展示出了极高的军事水准。
不过,朱温虽然很强,但唐军的总体实力不怎么样,因此始终无法消灭黄巢,这个时候唐僖宗想到了沙陀人李克用,他希望借助沙陀骑兵来配合朱温消灭黄巢。
就这样,唐僖宗手下有了朱温和李克用这两员大将,在两人的配合之下,不断取得胜利,还收复了都城长安。
不过,在征战的过程中,朱温与李克用却逐渐产生了矛盾,原来李克用作为国姓,看不起投降而来的朱温,在一次庆功会上,李克用趁着喝醉酒,就讽刺了朱温几句。
宴会结束之后,朱温气不打一处来,就派人暗杀李克用,李克用虽然逃走了,但部下被杀掉了一百多人,两人由此交恶。
不过,在唐僖宗的调和下,朱温和李克用暂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而是继续携手平乱,最终将黄巢起义给彻底平定了。
黄巢起义造成的恶劣结果就是,李克用和朱温为首的众多藩镇,都借助战争做大做强,朝廷根本无法控制,反而要看各个藩镇的脸色。
当然了,朱温和李克用是最强大的两个藩镇,自从黄巢起义平定之后,双方就不断对外扩充地盘,偶尔也会相互攻打。
由于朱温被封为梁王,李克用被封为晋王,因此两人之间争斗,也被称之为晋梁之争。
在唐朝最后几年时间里,晋梁之争是当时的主旋律,但总体上朱温是占据优势的,而且他的地盘距离长安最近,因此对朝廷的影响力也最大。
唐僖宗去世之后,唐昭宗继位,他不甘心当个傀儡皇帝,就打算除掉宦官集团,结果因为计划不周而失败,还被宦官给软禁起来。
唐昭宗为了自救,就写密信给朱温,让朱温入京勤王,朱温大喜过望,带着大队人马就冲到了长安,他先是将宦官砍杀殆尽,之后又裹挟着唐昭宗来到洛阳。
自那之后,朱温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为了削弱皇权,他不但将大臣们都杀掉,还将唐昭宗软禁起来。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朱温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为了成为皇帝,他先是废掉唐昭宗,改立唐昭宗嫡次子李柷为帝。
但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派人杀掉李柷及八个兄弟,然后自己当了皇帝,并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这一年是907年。
以后梁的建立作为标志,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所谓五代十国,其实是五代和十国,五代主要是北方相继建立的五个朝代,而十国则主要是南方建立的九个政权,唯一一个位于北方的政权,也就是北汉。
自从唐朝灭亡之后,北方主要是后梁与晋国争霸,而南方各个节度使则趁机自立,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
在北方,自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之后,立马发起了对晋国的战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将李克用给气死了。
李克用临死前,交给儿子李存勖三只箭,代表他的三个敌人,分别是割据势力刘仁恭、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以及朱温,他要李存勖杀掉这三个人为自己报仇。
李存勖继位为晋王之后,将父亲的遗言牢记在心里,发誓一定要灭掉朱温等三人。
再说朱温,他继位之后认为几个亲儿子不堪重用,于是刻意培养养子朱友文,打算将皇位还给朱友文。
朱温的这个做法,导致了几个亲儿子的不满,其中有个叫做朱友珪的人,准备夺取皇位。
当时,朱温因为好色,将几个儿子的老婆全部召入宫中服侍自己,朱友珪的妻子也不例外,在妻子的帮助下,朱友珪混入宫中,并伺机将朱温给杀掉了,然后自己当了皇帝。
朱友珪原本是朱温与一营妓所生,一直被怀疑不是朱温的亲儿子,他当上皇帝之后,其他几个兄弟自然就不满了,于是发兵攻打他,最终将其杀死,他的另一兄弟朱友贞继位。
趁着后梁发生内乱,李存勖发兵攻打,他采取逐步蚕食的策略,夺取了后梁大片领土。
923年,李存勖发起了对后梁的致命一击,最终将后梁给灭掉了,他则登基称帝,由于他宣称自己是唐朝皇室后裔,所以将国号定为唐,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经过南征北战,逐渐统一了北方大部,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但他执政后期沉迷享乐,尤其喜欢听戏,甚至自编自导自演,因此被称为戏子皇帝。
不仅如此,李存勖还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导致朝堂人人自危,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就是其中一个。
后来,在女婿石敬塘的劝说下,李嗣源起兵造反,李存勖十分生气,准备出兵讨伐,但还没等他出征,他的一个臣子就在宫中发起政变,将他给杀掉了。
李嗣源得知消息后,或许带兵赶到都城,将发起政变之人杀掉,然后自己当了皇帝。
李嗣源还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让后唐发展壮大,但在他在位的第七年,他就生病了,他的儿子李从荣准备造反上位,他得知消息后竟然吓得一命呜呼了。
李嗣源死后,小儿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也是个狠角色,一上台就平定了叛乱,为了树立自己在朝中的威望,他还将那些权势大的臣子给杀掉了。
当时,石敬塘是河东节度使,也遭到了李从厚的猜忌,石敬塘为了自保,就投靠契丹人,说只要契丹人帮他灭了后唐,他就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还认契丹皇帝当父亲。
契丹人觉得这笔买卖划算,于是帮助石敬塘攻打后唐,最终将后唐给灭掉了。
936年,石敬塘在契丹人的扶持下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石敬塘一上台,就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自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屏障,一直到四百多年后的明朝,在朱元璋北伐的打击之下,才从蒙古人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
后晋虽然建立了,但一直都是契丹的附庸,石敬塘干什么事,都要看契丹人的脸色,可以说是过得十分窝囊了。
942年,石敬塘去世,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皇位,石重贵是个硬骨头,不甘心给契丹当儿子,于是一上台就与契丹为敌。
再加上,那时候后晋臣民也对国家向契丹称臣不满,因此全国同仇敌忾,发誓要与契丹人分割。
后晋的这个做法,自然让契丹人十分不满了,辽太宗便亲征后晋,一鼓作气将后晋给灭掉了。
后晋被消灭之后,辽太宗本打算留下来不走了,好好经营中原,但他的将士们却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引起了百姓的极大不满,纷纷组织起来攻打契丹人。
再加上,那时候辽太宗也生病了,无奈之下只得率军退出中原。
不过,后晋虽然灭亡了,但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损伤,这个人就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他是眼看着后晋灭亡而不救援的,因此实力得以保存。
等到契丹人退出中原之后,刘知远见中原空虚,就觉得机会来了,便在太原登基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一年是947年。
不过,刘知远是个短命鬼,他在称帝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儿子刘承祐继位为帝。
刘承祐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猜忌心强,在位期间杀掉了许多反对自己的大臣,这就让权臣郭威感到十分害怕了。
950年,刘承祐准备派遣亲信杀掉郭威,但被郭威给识破了,他便杀掉郭威在京城的家眷,致使郭威绝后。
郭威感到十分生气,于是发兵讨伐刘承祐,最终将刘承祐给杀掉了,之后他推举刘赟为帝。
不过,郭威立刘赟为帝,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他是想自己当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派人散播契丹入侵的消息,然后带兵出征,当他刚出京城不久,他的部下就给他来了个黄袍加身,然后架着他回到京城,逼迫刘赟禅位给他,但他并没有马上登基,而是以监国自居。
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之人,其实是郭威,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其实就是从郭威这儿学去的。
951年,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郭威继位之后,算是个相当不错的皇帝,他文治武功,让后周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不过,唯一遗憾的是,郭威没有儿子,但他有一个养子柴荣,是他妻子柴氏的哥哥的儿子,早年被柴氏认做养子,因此他让柴荣改姓郭,叫做郭荣,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位为帝,与郭威一样,柴荣也是个英明神武的皇帝。
柴荣一继位,就确定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并为此付出不懈努力。
在柴荣在位的短短五年时间里,他极大发展了后周国力,并消灭了后蜀,又占领了南唐大片领土,他甚至发起了数次北伐,极大打击了契丹人,从契丹人手中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的三个州。
不过,在柴荣去世前亲征幽州的时候,他误信了“点检作天子”的谣言,于是罢免了姐夫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心腹赵匡胤继任。
959年六月,柴荣去世,他年仅六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赵匡胤则统领天下兵马。
第二年正月,赵匡胤学习郭威的做法,以契丹人入侵为由取得兵权,然后带领大军出征,当他刚走到陈桥驿的时候,他的部下给他也来了个黄袍加身,随后他返回京城,逼迫柴宗训禅位。
正月初二,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宋朝,五代时期就此结束,但大家注意的是,十国仍然在继续。
与五代的历史相比,十国的历史就更加混乱了,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这十个国家,除了北汉在北方之外,其他都在南方,而且他们有些是同时存在的,有些则是相继出现的,但大多存在的时间不长。
宋朝建立的时候,这些国家很多都已经被其他国家消灭了,但也有很多国家还存在,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是南唐。
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消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平定了南方,以及北方绝大多数政权,只有一个契丹人扶持的北汉,依然还存在。
赵光义继位之后,发起了对北汉的战争,最终在979年将北汉灭亡,这一场战争宋朝得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也就是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
以北汉灭亡作为标志,五代十国彻底结束,中国进入大一统时期,但有个先天不足,那就是没有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北宋之所以灭亡,跟这件事关系莫大。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唐朝是907年灭亡的,宋朝则是960年建立的,相隔的时间不过五十三年而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好几百年。
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一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存在感实在太低了,很多人不熟悉;二是因为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的这五十三年里,整个国家其实是分崩离析的,哪怕是宋朝建立后,也没有完全统一。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这些政权更替频繁,爆发的战争也很多,凡是有点实力的军阀,都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实在太混乱了。
再一个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太多有名的人物,很多人认为这些人物不是一个时期的,其实他们都是共存的,或者说相隔时间并不长。
比如说,赵匡胤是出生于后唐李嗣源执政时期,而这个时候石敬塘、刘知远、郭威等人就已经存在了,郭威更是当过后唐、后晋和后汉的臣子,最后才成为后周皇帝,等等。
从人物存在的时间,我们也可以知道,唐朝距离宋朝并不远,只不过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政权为人所熟知的,因此我们认为他们不是一个时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