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吃大黄把自己作死的汤鹏,后有求死没死成的宋朝张璪。
张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人。嘉祐进士,历任凤翔法曹、缙云县令。熙宁中,王安石用为编修、并授集贤校理。
很多人应该没有听说过张璪这个人的名字,主要是他也没啥突出的贡献,唯一的贡献就是给大家上演了一段张璪求死的名场面。
张璪与苏轼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两人也算是同袍了,苏轼一度将张璪看作是自己的铁哥们儿,甚至还专门给他写了一篇文章,按理说两人关系也算是深厚吧,偏偏在乌台诗案的时候,张璪对苏轼落井下石,把苏轼给坑惨了。
张璪的前半生很活跃,基本上哪儿有热闹他就去哪儿,却没有翻出多少浪花来,看着苏轼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问世,看的张璪那叫一个眼馋不已。
随着年纪上来了,一点儿能够标榜千古的事迹都没有,于是张璪就开始在这上面动心思,寻思来寻思去,自己都这把岁数了,上阵杀敌是不可能了,独揽朝政自己也不是那个料,唯一的方法只能够取巧了。
那时候大宋对文官的待遇十分的优厚,不仅是薪资酬劳丰厚,就连出个差都有各种补贴,宋朝一直以来都是外忧内患,所以常常需要一些外交官与敌国交涉,当时不叫外交官,叫使臣,时使臣大多数都需要能言善辩的鬼才,毕竟出使也是有风险的。
朝廷为了免除使臣的后顾之忧,往往不仅会薪资加倍,补贴翻番,就连你在出使期间发生意外,不仅会得到皇帝的表彰,追封个谥号之类的,还会得到一大笔的抚恤金,如果你出使的国家于宋朝的关系没有恶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对方也会送来一大笔的安慰金。
张璪一看,当个使臣死了,不仅能够美名在外,还能够得到两笔抚恤金,这等好事,哪里去找。
于是,张璪就时刻准备着当使臣,为国牺牲,恰巧这个契丹的使臣要走了,大宋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就打算派个大臣将使臣送回去,可是选谁好呢?
很快要选大臣去契丹的风声就传出来了,张璪几乎马不停蹄的就去拜见皇帝,表明自己要为国家出力的决心,皇帝嫌他年纪太大了,这一路上风餐露宿颠簸的很,怕他的身子骨坚持不住,偏偏张璪一听这个更加兴奋了,苦口婆心的哀求了许久,最后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答应了张璪的请求。
张璪如愿的当上了使臣,然后就开始了他的求死之路,吃饭的时候不吃热的,专门吃冷的,喝水也只喝冷水,如此反复试验了好多次,他的身体好的不得了,为了能够早点儿死,穿薄衣服,晚上不盖被子,结果冻病了,还坚决不吃药,本以为这一次终于可以死了,病了半个多月之后,风寒竟然自己奇迹般的好了。
人人都说活着艰难,求死很容易,可到了张璪这里想死都死不成,真真的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生不如死,为了能够死掉,张璪不惜下血本吃了一点儿自带的毒药,药性是发作了,疼得他满地打滚,最后也没有死成。
张璪这一路上的骚操作不断,看的身边的人都以为他是不是疯了,张璪一心求死,可偏偏从宋朝到契丹,在从契丹到宋朝,他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反倒是害的自己大病了好几次,活受罪不说,目的也没有达到,反而平平安安回来了。
待到支持变法的宋哲宗亲政后,张璪也倒霉失势,狼狈贬出京去,也不知道是谁把张璪的糗事给传扬出去了,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张璪听说之后,不到一年就被活活气死了。
哎,真是什么奇葩的人和事儿都有啊!
果然,多读书还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