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科技 文韵技艺交融 浙东运河源远流长

文韵技艺交融 浙东运河源远流长

正值秋分,江南微雨。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浙东运河文化园尤显古韵。漫步周边,可见千年运河清澈平静,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建筑物在边上静静伫立,整体景象宛若一幅水墨画,古朴又不失灵动。

“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由文博区(博物馆、水族馆)、文创区及文旅区三部分组成,目前主体建筑已建成。”9月23日,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浙东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时期,西起杭州西兴,向东经绍兴至宁波入海,全长约200公里,其中绍兴段长约100公里,在形成过程中,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整合浙东地区各河湖水系,形成具有水运、防洪、排涝、输水、灌溉等综合水利效益的“运河水系”。

2014年6月22日,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3段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工程,并于2020年正式开工。

据介绍,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29亩,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将系统演绎浙东运河2500多年发展演变史,全方位呈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史料记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修建了一条东西向贯通全境的山阴故水道,形成最原始的浙东运河绍兴段,并通过东、西两条小江连接吴国及海上航线。汉晋时期,随着鉴湖兴建,西兴运河开凿,浙东运河基本格局逐渐形成。

历经2500多年,曾经“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浙东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等作用。这与浙东运河沿线的斗门、闸、堰、纤道、桥及造船等工程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绍兴平原河湖密布,加之各地和不同季节对河湖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有着不同的要求,浙东运河水位实现统一调度尤为重要。古时作为鉴湖枢纽工程部分的绍兴玉山斗门,起到挡潮和控制北部平原河网水位的作用。

据了解,浙东运河航船动力在古代主要靠摇橹、风帆、纤夫背纤。运河形成和保护需要堤岸,背纤需要道路,闻名于世的古纤道应需而生。由技艺高超的石工在水下直接用石砌工艺技术操作,主要采用定位、放样、搭排架、平整基础、打桩、放盘石、砌筑基础等方法,从而形成行舟背纤和躲避风浪的通道。

悠悠历史奔来眼底,馆藏内容博古通今。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突出中国大运河不同河段特点,建设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既相互衔接又各具特色的运河博物馆。

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协调保护发展并重,始终立足保护为先,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努力推动大运河统筹保护和全区经济协调发展,全方位开展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韵技艺交融,浙东运河源远流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韵技艺交融,浙东运河源远流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韵技艺交融,浙东运河源远流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