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的优秀领袖,驿卒出身的李自成,经过多年的打拼,一步步坐到了最高统治者的位子上,建立了大顺政权。
然而,李自成仅仅在皇位上待了42天,皇权就被覆灭。
归根结底,是李自成自己的所作所为将自己推向了深渊,尤其是在位期间他所做的4件事,直接导致了其皇权的覆灭。
影视剧图
公元1606年,李自成出生于陕西榆林米脂县的一个小村落。彼时,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倒计时。全国各地战乱不断、纷争不停,百姓流离失所。
李自成21岁那年,应募到了银川驿站,成为了一名小小的驿卒。
后来因为无力偿还当地豪绅的债务惨遭严刑拷打,在同伴的帮助下,李自成杀掉豪绅,逃亡甘肃当兵。
崇祯二年,后金来犯,京城调派各方军队前来北京驻防。李自成随部来京途中遭遇将领克扣军饷,遂与众人发动了兵变。
而后,李自成转战汉中、陕北,于崇祯三年投奔到了舅父闯王高迎祥的座下,自称闯将。
在跟随舅父南征北战的军旅中,李自成也在不断树立自己的威望,壮大自己的势力。
崇祯九年,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顺理成章地吸收了高迎祥的残部,并被推举为新一任闯王。
而后的七年中,李自成鏖战中原地区,最终于崇祯十六年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
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号大顺,定都西安。
然而,李自成的帝位仅仅坐了短短的42天,政权就被推翻。这一切,跟他在位期间所做的4件事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巡视了紫禁城的每一座宫殿,也包括崇祯皇帝的后宫。
只不过,崇祯皇帝自缢前,将一众后宫妃嫔尽数杀光,此时留在后宫的只剩下一些宫女和女官。
在巡视中,李自成在一众女子中发现了一位名叫窦美仪的六品女官。窦美仪才貌出众、温柔贤惠,李自成当下便起了意,但又不好明说。
一旁的臣子牛金星、宋献策看出了李自成心中所想,于是便纷纷进言道:“皇后娘娘此行并未随至,陛下身边总需要一位体贴照料之人,想必皇后娘娘听闻此事也会理解。”
李自成赞赏的看了二人一眼,顺理成章的将窦美仪纳入了后宫。
几天亲密相处下来,李自成愈加沉迷于窦美仪的温柔乡当中,赏赐了她一对七宝镂花赤金镯。
即使李自成尚未对窦美仪进行册封,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便纷纷对窦美仪改了称呼,以妃子的礼仪相待。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覆灭了大明王朝,完成了一次载入史册的壮举。
但是,进入京城之后,他第一时间做的并不是安抚民心、巩固朝政,而是娶妻纳妾。
男欢女爱本是常理,作为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也不足为奇,从这一点考量,李自成纳窦美仪为妃只不过是一件小事。
但从这件小事中便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志向与格局,刚刚打下江山,转身便走向了温柔乡,这是堕落的开始,也注定了他的政权不会长久。
当城门被攻破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崇祯皇帝便自缢于煤山之上。
这位为了大明朝江山,兢兢业业17年的末代皇帝,虽然没能挽回明朝没落的局势,但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爱民如子的作风。
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崇祯帝也放心不下百姓。
撕下衣襟,咬破手指,含泪写下:“勿伤百姓一人。”对于这位颇具气节的皇帝,老百姓内心始终保持着敬重和拥护。
然而,李自成进京后立马展开了对崇祯皇帝的搜捕,发现他自缢于煤山之上后,非但没有以皇帝的礼仪将其下葬,反而将崇祯皇帝的遗体放在东华门公开示众,想要借此威慑京城的臣民。
最后,还是京城当地的百姓,自发组织了一场下葬仪式,将崇祯帝的遗体合葬进了田贵妃的陵墓中。
李自成自以为可以通过尸首示众的方法展现自己的强势和威严,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一开始就失去了民心。
在当地的老百姓看来,李自成这位乱臣贼子不光攻破了自己的家园,更是丝毫不尊敬自己所拥戴的皇帝,百姓对李自成只有咬牙切齿的恨。
从这点上来说,李自成注定无法在北京城站稳脚跟。相比之下,清朝统治者的做法无疑非常聪明。
多尔衮入关之后,重新将崇祯帝的遗体挖出,以皇帝的下葬礼仪对其重新安葬,还为其请封了谥号。
仅凭这一点,清朝统治者就笼络了京城的大半民心。与之相比,李自成的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暴露无遗。
如果说不尊重崇祯让李自成失去了民心,那么李自成入关后追赃敛财的做法,则是彻底激起了臣民们的怨恨和仇视。
起初,李自成自知手下的农民军都是血海中拼杀出来的饿狼,来到繁华的帝都,极有可能会控制不住内心的欲望,而做出一些烧杀抢掠之事。
李自成为了约束手下,制定了三条律令,要求城内的士兵,一不可抢夺财物,而不可伤害百姓,三不可欺压妇女,违令者斩首示众。
然而,这三条律令仅仅维持了10天。
刚开始,士兵们在李自成的威压之下还能控制自己,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百姓生活照旧。
但十天后,士兵们就因为缺少军饷,开始将魔爪伸向了百姓和土豪劣绅。
消息传出后,李自成找来军队统帅刘宗敏,责令他赶快对士兵的行为予以制止。
但刘宗敏却表示,兄弟们都是当年跟随闯王打天下一路走过来的老兵,当时大家的目的就是求富贵,现在富贵近在咫尺,如果真的为此跟兄弟们翻脸,会寒了大家的心。
听完这话,李自成也感觉到无可奈何。而不久后,李自成为了补充军饷和国库,甚至自己也干起了剥削、压榨的行当,只不过他的目标是明朝旧臣。
李自成以助饷的名义颁布律令:中堂及以上的官员助饷十万银,部院京堂锦衣按照官职,从高往低分别缴纳七万、五万、三万。
翰林院同样按照官级,缴纳三万、两万、一万,其余等级更低的官员则是以千计数。
李自成命令刘宗敏全权受理此事。刘宗敏为了顺利推行政令,命人制作了五千具夹具,史书记载:“木皆生棱,用钉相连,夹人无不碎骨。”
对于那些不愿意如数缴纳军饷的臣子,刘宗敏直接言行拷打。
据记载,“凡拷夹百官,大多家财过万,数稍不满,再行严刑,夹打炮烙,备极至惨,不死不休。”
一时间,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北京城中恐怖气氛凝重,人心惶惶。此举过后,明朝旧臣前后死伤1600余人。
此次追赃敛财,共筹集军饷8000余万金银,数目总额超过明朝国库的10余倍。刘宗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李自成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是,李自成彻底失去了在北京城立足的根基。不管是百姓还是臣子,所有人对李自成都是恨之入骨。
李自成做的最后一件错事就是得罪了吴三桂,这直接引发了他的倒戈相向。
早在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前,崇祯帝就命令吴三桂带兵入关勤王。
可还没等到吴三桂到来,紫禁城就被攻破,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也灰溜溜地回到了锦州。
吴三桂出身辽西将门世家,世代镇守边关,内心对于大明王朝多少有些感情。
所以,在面对多尔衮的招募时,始终以严词相拒。不过,随着李自成占领北京城,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吴三桂也到了不得不做出抉择的时刻。
本来吴三桂的内心更偏向于北京的李自成,毕竟满族是外来民族。然而没过多久,京城传过来的一条消息,彻底将吴三桂推向了清军一边。
原来,吴三桂的父亲和一家老小均居住在北京城。刘宗敏在追缴军饷时,自然不会放过吴家。
面对刘宗敏强盗般的征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奋起反抗,拒不缴纳军饷。
考虑到此人是吴三桂的父亲,刘宗敏不敢对其用刑。但为了出心中的恶气,刘宗敏还是将吴襄打了一顿。事后,就连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掳走。
父亲被打、爱妾被辱,消息传到锦州,吴三桂勃然大怒,当即倒戈到了清军一方。这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做的四件事,桩桩致命。
娶妻一事暗示着李自成开始走向堕落,对崇祯的尸体不尊重让他失去了民心,追赃敛财激起了臣民的怨恨,得罪吴三桂更是将一支大军推向敌手。
所有的这一切都预示着,李自成的江山即将倾覆。
果不其然,吴三桂归附清军后,很快便与清军一起举兵入关,誓要将李自成赶出北京。
得知吴三桂降清的李自成,同样非常愤怒,率领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与清军对峙于山海关。
公元1644年,两军大战于片石。经过一天一夜的酣战,吴军独木难支。
不久后,清军加入战场,在两军的合力绞杀之下,李自成很快便败下阵来,带着3万残兵逃回了北京。
气急败坏的李自成回到京城后立马处死了吴襄一家老小,次日往西安方向逃去。
公元1644年十月份,太原失守,至此山西只剩西南一隅掌握在李自成手中,为了避免陷入清军大军的围剿,李自成只能率部退回陕西拒守。
李自成将大军集结在潼关一带,想要据险以守。两个月后,清军大军出征潼关,李自成率部列阵迎敌,在第一战中便遭遇惨败。
正月初四,大将刘芳亮统兵出战,再次以战败收场。不得已之下,李自成亲赴前线,领兵督战,仍然无法取胜。
几日后,清军火炮运至潼关城下,李自成部拼死抵抗,但经过十三天激战后,潼关仍然没能守下来。潼关被攻破后,清军便可长驱直入。
眼见陕西失守已成定局,李自成只能被迫放弃西安。七月份,李自成兵败黄河岸边,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次年3月,李自成占领武昌,欲将东南地区作为抗清的大本营。
但李自成尚未准备充分之时,清军已经兵分水、陆两路,向武昌袭来。迫不得已之下,李自成再次弃城逃窜。
四月,李自成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遭到清军堵截,损失惨重,东进路线也被清军切断。无奈之下,李自成只能掉头向西南方向进军,企图转战湖南。
五月初,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李自成被逼到湖北通城九宫山,自此再没有李自成的消息传出。
对于李自成下场,后世一直纷说不定。有人说他最终战死沙场,有人说他自缢而亡,也有人称他被九宫山的山民所杀,还有人认为他归隐了佛门。
不过不论是哪种结局,李自成所遭受的一切,都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驿卒出身的李自成,凭借满腔的抱负和战场上勇猛的表现,一步一步做到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可惜的是,在位仅仅42天,他的皇权就被覆灭。
当然,导致这一切破灭的原因都在于李自成自身。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心无百姓,这一切都预示着他的政权无法长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量,政权破灭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本就是粗人出身的他,从小在极度贫困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哪里懂得所谓的笼络人心、爱民如子,在他眼里,富贵就是起兵的第一目的。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是一种必然,原因植根在他本身所受的教育和经历上。
[1]《民族日记》,《闯王李自成河州突围记》
[2]《山西大学》,《明清时期李自成农民起义相关史籍研究》
[3]《同舟共进》,《“鼍鼓雷鸣桑落洲”——再说李自成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