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联合国2023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期间已由中方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地球大数据评估的92个环境类指标中,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指标已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悉,《报告》由SDG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报告》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2023年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实施中期评估年。“然而,在联合国全球SDG指标数据库中,仍有约一半国家严重缺乏进展数据,且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缺乏地理空间信息等问题,严重影响指标监测和科学决策。”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坦言。
在此背景下,《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41个典型案例,提供了32套全球或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弥补了SDG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SDG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了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短暂下降后,在2021年后重回上升轨道。网络媒体大数据成为观察气候变化教育的新窗口,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公众认知气候变化问题有明显提升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依据过去4年的报告成果以及相关统计数据,《报告》还分析了2010—2022年中国92个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进展情况,首次实现中国所有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系统性评估。结果显示,2010—2022年,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整体呈现持续稳定改善态势,在地球大数据评估的92个环境类指标中,2015年仅仅有11个指标实现了2030年目标,而到了2022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指标,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
“综合来看,中国从2015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以来,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大幅改善。其中,SDG 2零饥饿、SDG 13气候行动、SDG 15陆地生物3个目标中参与评估的指标有60%以上都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郭华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