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在第18集的剧情里,晏殊以国朝无嗣为名力谏宋仁宗不可亲征,陛下对晏殊吐露出诛心之语。初一看觉得奇怪,满殿朝臣,议论了半天政事,官家亦是决然理性弹压群臣坚持己见。晏殊同样以理谏言君主,却激怒了仁宗。
乍一看宋仁宗这番话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但细细看来这也并不奇怪。晏殊的劝谏,固然是情势逼迫,但对两人的感情却是不小的伤害。宋仁宗用“悬丝傀儡”来形容自己,明摆着是带有积怨和愤恨的,是对晏殊严重的指控。更何况,仁宗还是在这么多大臣的场合下说出,尤其难看。
仁宗这句话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晏殊当然也知道,但事态紧迫,他不得不这样说。宋仁宗无嗣是国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家事。陛下未满三十,天天被朝臣耳提面命尚无子嗣强行要求他过继宗室子,想来并不好受,而在这时还要偏偏提他的逆鳞。
“不可承担万一之风险”用最大的大白话说就是“你万一死了我们怎么办”,不说皇帝乃至普通人对于“死亡”的忌讳和不详意味,这样的谏言也是摆明了说,你赵祯本人其实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你只是一个台面上叩拜的对象是江山的象征,我们还是考虑国朝社稷安宁。而官家,过往的剧情里反复表明他对晏殊的师生私谊是有所期盼的。
从一开始,晏殊就是宋仁宗最为尊重的老师。十二年前的少年赵祯夜出宫门想去看望生母,晏殊赶上去堵回来了。赵祯问,先生不是教我孝吗?晏殊曰,天子之孝和庶人之孝不同,陛下孝敬太后,学习朝政,母慈子孝,教化百姓,就是天子之孝。赵祯问,那你们听从的到底是陛下还是太后?晏殊回答,我们听从的是大宋天子,就是太后辅佐下的陛下。赵祯问,那我生母算什么?晏殊回答,李娘娘于社稷有大功,受百姓奉养。再加上李顺容也不愿意回宫,就此作罢。
晏殊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的少年赵祯并没有考虑到把生母接回宫后可能造成的(嫡)母子嫌隙,朝局动荡,政治手段也相当幼稚。从大局出发,的确应当遵守先帝遗训维持现状。但是再看这一段的时候,又忍不住暗暗腹诽,晏殊某种程度上是有点狠心的。
晏殊是天子之师,但并不是皇帝的私人亲信,他不会去满足官家和朝局无关的私人愿望——亲近生母,哪怕只是去见一面。当官家的私情可能会造成朝局危机的时候,晏殊一定是以朝局为先的。他宁愿按兵不动,也不要有任何一丝出错的可能。
孝亲的遗憾,礼教的要求,朝臣的无端攻击干预,局势的纷乱,都在仁宗心里压着。晏殊能娓娓道来地劝服他,劝的都是对的,但是人有七情六欲,心结仍然在,一直在。赵祯是晏殊的好学生,晏殊光华内敛,赵祯也从小学会了把感情深深压在了心底。情感郁结而不能发,也许总有一天要冲破淤泥。于是他爆发了,完全不理智地说了这番话。
宋仁宗朝堂上的那番话深深刺痛了晏殊,深夜醉酒后,晏殊对女婿富弼说的话就能看出他这么多年对仁宗的束缚与刻板,他只能借着酒力,恣意纵情一回。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表达的。晏殊说社稷臣为娘娘争得应有之礼的时候知道,官家咬牙切齿愤懑“你真是大宋天子最好的先生”的时候也知道。夜深酒醉之言,终究永远不会出现在觐见奏对的福宁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