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部分二手住宅收租回报率都已超过3厘,而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多在4厘以上,日前特区政府公布“绿色债券”的回报是4.75厘。笔者看了后苦笑,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市场更加是相对的。在市场上有人失、也就有人得,如果现在贱价卖楼是一个损失的话,现在买入就是便宜了。这就是所谓财富转移,如果收租更得益的话,买入单位所享受的红利自然较平价卖楼要多得多。
市场上太喜欢唱空,其实中国经济是不错的,今年头八个月服务零售额按年增长19.4%,内地社会常态化释放的消费潜力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向前看,我们不要只看美国的传统板块,中国亦在科技方面有很多优势,而且已经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例如电动车、太阳能板,以及最近华为新款5G手机亦大受欢迎,华为的成功带起了芯片市场的生态走向新一页。
何谓悲?何谓喜?其实现在世道都是在打一场“认知战”。
香港算是在认知战中,其中一个很激烈的战场,近20年来不单只政治观念曾被扭曲,甚至置业和奋斗的理念也被扭曲。要振兴香港的市场,首先要确保一些价值观得到维护,笔者认为,香港的置业概念和奋斗文化出了问题,甚至港人对服务的承诺亦不及以前严谨。
确保楼市板块流转顺畅
在笔者看来,特区政府的责任是确保市场健康运作。以楼市为例,很多人认为最重要是提供足够的住宅供应,这种说法很空泛、实施上的操作空间却很狭窄。供应不单只是新楼供应,应包括二手的供应和流转率,即是要确保各板块的持份者往上游的一二手供应是否配合得到。特区政府是要保证有畅顺的置业阶梯去运作,如果个别置业阶梯或是楼市板块流转不均的话,可能会令到市场回报也会不均分配。
可能是面对认知战,香港的悲情太盛,但试想一想,如果悲情太盛令到年轻人未能趁这个机会去入市的话,其实我们没有在静市里面实现财富转移,这对市场或社会都是一种伤害。笔者认为,特区政府要鼓励上车置业,不只是鼓励入市的态度,而是鼓励年轻人拥有自己的物业及资产,因为这不单只是对年轻人有利,亦对整个社会及房屋政策是有利的,这亦是房屋政策的最终目的。
正正因为在认知战下香港出现过分的悲情,特区政府是有责任在这个时候“减辣招”,令到市场可以畅顺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