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助推全球化走向新的开放,创新全球合作新模式,为全球化变局的不确定性注入更多的确定性,凝聚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识和利益诉求,逐渐改变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停滞的局面,实现经济再增长。
当前世界秩序加快调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内容大幅延伸,合作机制渐趋成熟。主要有两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超大规模市场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种类多样且储备丰富的资源能源,具备长期中高速增长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跨越欧亚大陆,涵盖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拉美等重要地区大国,“共商共建共享”将从理念、共识走向实质性合作,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合作成果。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来看,2015-2022年(2020年不计)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中东欧的波兰、中亚的哈萨克、拉美的智利等GDP实际增速分别约8.3%、5%、3.1%、3.5%,高于多数国家经济增速。“全球南方”正加快崛起,将增强“一带一路”影响力。
构建多边合作新样本
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源于“二战”后以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建立的国际规则,虽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定范围的公共品,但这种秩序本身隐含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特性,明显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获得全球化超额收益的通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种多边合作的新理念和新样本。
公开资料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大量成果,中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共建国家签署合作投资备忘录达31个,搭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发展,不仅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合作机制加以融入,为更多发展中的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而且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及科技创新等优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过去数年,“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增长受到外部环境制约而放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凝聚共商共建的合作共识,为发展中的国家改善贸易增长环境和拓展贸易通道打开新的局面。虽然欧美国家力图减少对中国贸易依赖,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强投资和贸易韧劲以及弹性空间,从而对冲欧美国家“脱钩断链”风险。同时,双多边贸易增长也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外汇收入,改善了当地社会福利,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拓展,高水平开放和高标准建设进程加快。近年来,东盟、中国等共同参与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落地实施,非盟主导的“非洲大陆自贸区”已于2021年初正式启动,“金砖+”扩容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扩员取得重大进展,这其中的诸多成员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拥有合作的深厚基础。
探索国际互联新模式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一方面广泛认可和采纳“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理念,另一方面融合全球气候行动、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经济等全球重要议题,加快建立专门组织,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到可持续金融合作三个层面探索出新模式,有力地反击欧美国家所宣称的“去风险”乃至“脱钩断链”的错误思潮,重新定义再全球化发展新思路,具体从三个维度来看:
一是“一带一路”倡导绿色发展,建立绿色投融资机制。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率先宣布出资15亿元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目前,中国和中亚、中东等能源国加强能源转型合作,增加风电、光伏产业投资。随着全球气候行动加快推进,预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能源转型合作、可再生能源投资及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将获得快速发展。
二是数字经济和科技合作更加紧密。国际上炒作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攫取资源能源而导致“债务陷阱”等不实言论和说法,但实际上,中国企业不但帮助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新型5G通信、数字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和网络发展能力,助力开展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而且大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创新产业。
三是可持续金融合作机制加快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和双向投资网络逐渐建立起“科技─产业─投资”正效应的发展新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积极性: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国际投资,弥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绿色投资、科技创新投资缺口,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合作主张提供更多长期、低利率且可持续的融资支持。
提供全球治理新思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十年,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推进全球化进程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通过探索共商共建的国际合作新机制,将逆境中的全球化拉回到发展的正轨,捍卫了国际多边主义,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全球化持续分裂的“鸿沟”,为再全球化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二是改变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的国际合作旧模式,首度以发展中的国家作为国际合作的主导力量,以开放包容的立场共同探讨新型的国际合作机制,符合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共识和利益诉求,为全球治理改革、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去风险”(de-risk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小院高墙”(small yard, high fence)等近似“脱钩断链”政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面临新的挑战。2023年9月在印度召开的G20峰会期间,美国、印度牵头欧盟、沙特共同合作开辟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隐含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竞争的意味。
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变化而及时优化调整。建议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机制创新,搭建可预期、可持续的合作制度,对标高水平双向开放(自由贸易、自由投资)的国际标准,加强政府间合作制度、法律合同文本规范以及争端机制等建设;二是健全“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机制,构建以国际开发性金融为主导、国内外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等为基础的投融资体系,增强“一带一路”投资稳定性,关注和注意防范个别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三是加快探索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机制与RCEP、“金砖+”合作机制等融合发展,提升与非洲大陆自贸区、南方共同市场,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具有影响力区域组织的合作层级,开辟新能源、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合作新领域,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