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按照赵匡胤的逻辑,这七人也应该被踢出武庙!

按照赵匡胤的逻辑,这七人也应该被踢出武庙!

武成王庙从李隆基创立始至朱元璋洪武年间废止,共历657年,期间祭祀名单多有变更,其中尤以赵匡胤在位时变化最大。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曾幸武庙,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遂命人去之。不想却引发了蝴蝶效应。

当时的左拾遗高锡就上书认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赵匡胤开先例,自然不会过分反对臣下的意见,于是便允了高锡之议。然而朝臣见状纷纷上书陈述自己心目中的古之名将,于是便有了武庙系统的最大一次变更。

最终赵匡胤核准23人升入武庙,原武庙成员中的22人(不包括白起)被踢出武庙,而这22人被踢的原因,被认为是在道德层面“白璧微瑕”,升入的23人“功业无瑕”,所以此次名单变更被世人诟病为“在选圣人而非名将”!

比如,吴起因为母死不归、杀妻求将,被踢;孙膑因为心肠狠毒、视人命如草芥,被踢;廉颇因为两次投奔他国,不忠,被踢;韩信、彭越因为有谋逆之心、不克善终,被踢;周亚夫因为私藏甲胄、畏罪自杀,被踢。

段颎因为依附宦官,捕杀太学生,饮鸩而死,被踢;邓艾因为擅自僭越,没有善终,被踢;陶侃因为望非世族、俗异诸华,被踢;关羽因为目中无人,丢城失地,被踢;张飞治军不严,鞭笞士卒,被踢;慕容绍宗因为出身少民,战败自杀,被踢;王僧辩因为屈从于强敌,晚节不保,被踢;吴明彻因为心狠手辣,失利被俘,被踢。

杨素帮杨广弑父篡位,奸臣的代表;贺若弼诽谤朝廷,晚节不保;史万岁虚报军功,私交东宫;李光弼出身少民,拥兵不朝;王孝杰兵败坠崖而亡,不得善终;郭元振有才无德,军容不整。

只有杜元凯和张齐丘是因为战绩实在拉胯,才被踢。

如果,按照赵匡胤的逻辑,这七人也应该被踢出武庙。

据《新唐书·李勣传》记载,李治登基后曾召见太宗的四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和李勣,商议废后之事,李勣知道这里面的凶险,于是以患病为由,没有参加。

在这次会议上,李治废后的建议遭到褚遂良、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于志宁则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最终废后无疾而终。

但通过这次会议,武则天决定与态度不明的李勣结为政治同盟。面对后宫伸出的友谊之手,以及政治压力,李勣犹豫再三,最终选择站在武则天一边。

史书没有记载武则天是如何说服李勣出手的,反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李勣站出来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李勣的表态是个极重的砝码。

于是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就在李勣表态的第二个月,一直反对废后的褚遂良被贬,第三个月,李治下诏废后,31岁的武则天成为皇后。

所以,在世人眼中,李勣的政治投机造成了武氏代唐,是大唐的罪人。比如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著《新唐书》时,就对李勣大加指责:“勣乃私己畏祸,从而导之,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

李勣自己也对曾经助武则天为后无比悔恨,他临终前说“焉知耄年尤大无赖哉!”,说自己其实是个大无赖,隐晦的表达了自责。

不过,有所反转的是,李勣扶武则天上位,他的孙子徐敬业却起兵反周,并命骆宾王写下了《讨武氏檄文》,历数武则天52大罪,武则天大为恼怒,处斩徐敬业还不解恨,更下令“追削徐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这样死了15年的李靖被破棺戮尸!

从李唐的角度出发,李勣应该被踢出武庙,站在武则天的立场,他也应该被踢。

难道是因为负负得正,李勣才被保留在武庙?

众所周知,乐毅统帅五国伐齐,连下七十余城,田单施反间计,让燕惠王临阵换将,田单乃行火牛阵,复兴齐国。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乐毅后来怎么样了?

据史书记载,燕惠王的诏书到达前线后,乐毅就担心回国后被杀,连夜抛妻弃子西去投奔了赵国。

后来燕国兵败,燕惠王去书指责乐毅临危之际抛弃故国,为此,乐毅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驳斥了燕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并以伍子胥为例,申明自己绝不学冤鬼屈死,不为昏主效愚忠。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乐毅做得一点都没错,但在古代,愚忠是一种美德,乐毅的这种做法,尤其是公开指责自己的故主,在那些腐儒眼中,绝对算不上忠君的行为。从这一点上来说,乐毅“道德有亏,功业有瑕”。

与之相似的廉颇就因此被踢出了武庙。

所以,按照赵匡胤的逻辑,乐毅也应该被踢出武庙。

李牧,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百战秦军相抗不落下风的名将,破匈奴一战,打得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宜安之战以八万破桓齮的二十万秦军;番吾之战以不到五万兵力,击溃杨端和的十万秦军;最后的卫国之战,仅率八万赵军,与王翦的四十万秦军整整相持了一年。

但是,秦国没能在战场上战胜李牧,却在朝堂上胜出。赵王不出所料的中了王翦的反间计,先夺其兵权,李牧不从,后密令郭开在李牧归途中将其杀死。

李牧确实是冤死的,但周亚夫难道不是吗?他不听君王之令,拒不上交兵权,比周亚夫的吃饭要筷子,不顾而去,要严重百倍。李光弼就因为担心被剥夺兵权,拥兵不朝,而被踢出武庙,李牧做得并不比他委婉。

虽然李广的遭遇让人同情,一生征战却不能封侯,亲儿子李敢就因为对卫青不敬被霍去病当众射杀,但他本身也有许多被人指摘的地方。尤其是他最后的结局。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因为年老,武帝并没有将他放入出征名单,但禁不住李广的苦苦哀求,最终同意他出任前将军,随军出征。

结果,霍去病封狼居胥,就连卫青意外遭遇匈奴主力也是惨胜,只有李广再次迷失道路,寸功未立。不仅如此,李广还因不愿受辱,愤愧自杀。

说好听点,李广是铮铮傲骨,难听点就是畏罪自杀。违命自尽,这在古代绝对是罪过一件。

与慕容绍宗一样,斛律光也是出身少民,是高车族名将。但他的战绩却远远超过了慕容绍宗。

史书称斛律光“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时便于阵前生擒北周大将莫孝晖。21岁时跟随齐世宗打猎,一箭射中大雕脖颈,被时人称为“落雕都督”。

北齐立国后,斛律光与北周接战二十余年,大小数百战,几无败绩:天保三年,做为先锋官出击北周,“掳获甚多”;天保七年,率五千步骑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俘获千人,杂畜万头;河清二年,邙山之战以五万军击败尉迟迥的十万大军;武平二年,率五万步骑救援宜阳,大败北周纥干广略,“取周建安等四戍”。

北周名将韦孝宽就认为时人无能能胜得过斛律光,于是便使出反间计,派人去北齐制造斛律光篡位的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于是,昏庸的北齐后主高玮就在祖珽和穆提婆等佞臣的谗言下冤杀了斛律光。

斛律光虽然死得冤,但根据史书的记载,他的为人说不上敦厚,他御下严格,治兵督众,只是依仗威刑。在筑城置戍的劳作中,他常常鞭挞役夫、士卒,极其残暴。虽然令邻敌丧胆,但在军中的威望并不是太高。

这也是高玮敢于处死斛律光的原因。

孙膑、张飞因此被踢出武庙,出身少民的斛律光更应该被踢。

严格来说,尉迟恭算不上忠臣,初仕刘武周,被秦琼生擒后又投靠了李唐,后来玄武门之变时,又射杀齐王李元吉,带兵入宫威逼李渊退位。这也是他在史上的风评不如李靖、秦琼的原因。

但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尉迟恭也因为玄武门之变,成了扶保李世民登基的大功臣,凌烟阁武将中的第一位。

但,如果按照赵匡胤的标准,尉迟恭也应该很难入选武庙。

提起王镇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的爷爷——被史家公认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前秦丞相王猛,大家就不陌生了。

王镇恶虽然在史书上不太出名,却是史上罕见的“一生无败绩”的名将,特别是他在刘裕第二次北伐中的表现,堪称完美。

416年,总揽东晋军政大权的刘裕,趁前秦内乱,以龙骧将军王镇恶为前锋,展开北伐。王镇恶率领大军一路上战无不克,攻无不捷,从虎牢关杀到柏谷坞,又杀到渑池,最终,刘裕的大军一路顺风顺水攻入长安,王镇恶论功第一。

然而这样一位帅才、猛将自身却有明显的缺点,不但贪财好色,政治上也没有遗传祖父哪怕一丁点儿智慧。史载,王镇恶在征战中就经常违抗军令,甚至敢直骂刘裕的小名。北伐时就因为刘裕供应粮草不及,他竟当着使者的面大叫:“寄奴言我失信!我却要怪他刘寄奴误我也!”

另外,王镇恶的贪财也是人所共知,当年刘裕西征司马休之,王镇恶就因为打败朱襄后,停军抄掠,没能赶上最后的大战,让刘裕大为不满,若非王镇恶能言善辩,一顿杀威棒是逃不了的。入长安时,王镇恶又擅自接受姚泓君臣的投降,引起刘裕的猜忌。当刘裕听到王镇恶私藏皇辇时,便怀疑他有野心,结果派人一查,竟然发现王镇恶只是剔取了上面的金银,而把皇辇当作垃圾丢掉,才暂时放了心。

不过,最终刘裕还是对王镇恶留了一手,虽然他令王镇恶留守洛阳辅佐次子刘义真,但在返回石头城前还是暗示沈田子和傅弘之,王镇恶如有不轨,可自行诛之,所以后来沈田子才敢以卫瓘自居,悍然杀了王镇恶。

在某种程度上,王镇恶是咎由自取。

以上七位名将被踢出武庙的原因大家可能觉得比较奇葩,为之愤懑,这正说明赵匡胤的逻辑有问题,正如宋初文学家梁周翰所说,“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

按照赵匡胤的标准,武庙72将可能没有几人能够幸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逻辑,李牧,赵匡胤,燕惠王,李勣,秦军,武则天,乐毅,武庙,刘裕,李勣,乐毅,武庙,王镇恶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逻辑,李牧,赵匡胤,燕惠王,李勣,秦军,武则天,乐毅,武庙,刘裕,李勣,乐毅,武庙,王镇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逻辑,李牧,赵匡胤,燕惠王,李勣,秦军,武则天,乐毅,武庙,刘裕,李勣,乐毅,武庙,王镇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