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16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普外科孙备教授团队在胰腺癌转移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论文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癌症》在线发表。这项成果深入揭示了环状核糖核酸影响胰腺癌转移的新机制,为胰腺癌基础研究拓展了新思路、新视角。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多数患者术后生存期仅为1年时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1%。因为胰腺癌发病隐匿,致使超过80%-85%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彻底丧失了根治性切除机会。因此,探究胰腺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及其转移分子机制,对胰腺癌诊治有重大意义。
有证据表明,环状核糖核酸在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代谢、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化疗反应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环状核糖核酸在胰腺癌进展过程中扮演角色尚未完全阐明,进一步探究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生物学功能,可能为胰腺癌早期诊断以及环状核糖核酸作为驱动基因调控胰腺癌进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基础,并锁定胰腺癌新用药靶点。
孙备教授、胡继盛教授及团队成员赵忠杰博士、杨文博博士、孔瑞教授等人结合胰腺癌患者标本测序数据及大量临床样本分析,筛选出在胰腺癌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环状核糖核酸——circEIF3I,发现并验证其与胰腺癌病人预后呈显著负相关。在明确circEIF3I环状结构后,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证实circEIF3I具备显著促进胰腺癌侵袭与转移能力。
在分子机制层面,孙备团队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实验,充分明确了circEIF3I充当SMAD3蛋白与AP2A1蛋白间分子支架,促使SMAD3蛋白向早期内体富集,使得内化的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激活SMAD3蛋白,而激活的SMAD3蛋白在核转位后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录,进而增强胰腺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
专家评价,“circEIF3I”有望成为胰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今后胰腺癌新药研制展现光明前景。
专家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在胰腺癌恶性进展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早期胰腺癌中,此信号经常以抑癌“斗士”姿态出现,而在胰腺癌晚期,则变身为肿瘤恶性进展重要“推手”。孙备团队另辟蹊径,从环状核糖核酸入手,首次阐释了胰腺癌细胞中非经典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活化分子奥秘,有望今后为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药物靶点设计及新药研发筑牢理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