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隋朝时期的都城洛阳,到底有多繁华?

“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隋朝时期的都城洛阳,到底有多繁华?

隋朝皇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各种史料对隋炀帝的评价,最后都提到了“暴君”。但随着近代历史的逐渐发展,人们对隋炀帝的看法逐渐趋于客观。撇开隋炀帝个人的是非不谈,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他对“东都洛阳”的建设。

史料中关于隋炀帝“暴君”论,其实主要源于“弑父”、争太子、建东都洛阳、开运河、筑长城、诉诸武力等十恶不赦的“罪行”。战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罪行”,最终导致了“天下服役”的悲惨现象。

但在他死后的《资治通鉴》中却记载:“隋氏之兴盛,莫过于此。

”俗话说,几千年的功过,只能由后人来评判,好坏,岂能一言以蔽之?其实,作者并不是要为隋炀帝正名。只是觉得,他所打造的“东都洛阳”,在隋唐乃至以后的几个朝代都起到了重要的城市作用。

“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赋文学家,毕生倾注了巨著《两都赋》。《两都赋》中所说的“两都”,其实就是指东汉时期的“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这其实就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的由来。

从《两都赋》中的记载可知,自东汉以来,“两都”实际上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东汉都城设在洛阳,可见洛阳城在当时的地位明显高于“西都长安”。

一、“东都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心目中,长安曾经是唐朝的都城,地位肯定高于洛阳。但事实上,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被先民定为“天下之中”。

洛阳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天下中”的重要地位。而许多后起之秀,所谓的“文化古城”,无论是声望还是后天文化基因,其实都比洛阳更有名气。

比如所谓的“六朝古都”、“十三朝古都”。但是,在古代社会,洛阳被定为国都的朝代已经无法统计了。相信大家看到这里都会感到惊讶。原来,洛阳不仅是隋炀帝的心头好,还是我国许多朝代的“基业之本”。

洛阳曾是古代社会的“天下”。西周公元前1046年,定都洛阳。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时代,“东迁洛邑”,即洛阳。从周平王“东迁洛邑”算起,这其实是东周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

洛阳如果从夏朝算起,其实就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地区。

如夏朝的太康、仲康、桀等帝王都以“重丰”为都城。所谓“倒者”的主要区域,其实是在现代社会的洛阳城内。

2.“九朝古都”洛阳

相信大多数人听到洛阳,都会对“九朝古都”不屑一顾,因为“西都长安”曾经是“十三朝古都”。但如果你能熟悉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九朝古都”中的“九”字,其实只是一个无法计数的泛指,或者说是古汉语无法形容的同义词。

毫不夸张的说,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历史中,常被提及的“中国”,或者“中州、中土、中原”等词汇,都起源于洛阳。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洛阳还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内涵。

因为光是分析“中原”这个词的广度,其实就可以代表整个华夏大地。因此,洛阳是名副其实的古代“资本收割机”。比如大家熟悉的东周,三国时期的魏国,魏后的西晋,还有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北魏。

隋炀帝建“东都洛阳”

一、隋炀帝“建东京”,当代“过”而“利后”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皇帝杨广命宇文恺“筑东京”。当时,东京是洛阳的别称。

虽然在《BuildingTokyo》的时候,每个月都要动用200万人,花的钱更是数不胜数。但是,隋炀帝的做法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们常说“今世之功,利后世”,隋炀帝杨广“建东京”,虽然没有做到“今世之功”,甚至可以说是劳民伤财的坏事。但历史证明,“建设东京”确实是一项受益终生的伟大事业。

在隋朝“筑东京”的过程中,还修建了“仙人宫”,将江南的奇珍异宝全部运往洛阳城。事实上,隋炀帝所做的就是平地筑城。

洛阳城建成后,他将全国的富商迁往洛阳,实际上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又派人开凿冀渠及周边200里的西苑,终于在公元606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东都洛阳”。这种“筑城”的方式虽然掏空了国库,激化了社会矛盾,但最终还是导致了隋二世的灭亡。但这种“益于后世”的做法,应该值得后人敬仰。

2、朝代“双都”“东都洛阳”

笔者认为,隋朝皇帝杨广虽然耗尽了国力财宝,却为后世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东都洛阳”。他之所以坚持迁都洛阳,其实是看中了洛阳“天下”的重要战略地位。

洛阳作为“世界的中心”,南临伊阙,北靠邙山,东跨晋水,洛水贯穿其中;依泊日规模宏大,布局有序。”这种依山傍水眺望世界的重要格局,实际上是隋朝皇帝杨广建设“东都洛阳”的主要目的。

从这一点来看,隋炀帝也算得上是大才大略。虽然隋炀帝在建立“东都洛阳”后仅仅享受了15年。但隋朝灭亡后,唐朝、五朝、北宋等朝代仍以洛阳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笔者认为,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都城,其实是能够满足唐朝发展的。

但自高宗皇帝开始将政治、经济、文化向洛阳倾斜,或以洛阳为国都,称其为“东都”。足以证明洛阳在古代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至此,“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隋炀帝杨广虽被冠以“暴君”之名,但自从他开始“建设东京”以来,洛阳再次彰显了“国都”的重要魅力。.或者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洛阳从此进入了王朝“双都”的发展史。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唐朝等朝代,除了以“西都长安”为都城外,实际上还把“东都洛阳”作为另一个王朝统治的王牌。

其实,如果分析都城的属性,笔者认为“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具有可比性。

三、“东都洛阳”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据考古,在距今50万年至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洛阳大地曾有先民再次繁衍生息。直到公元前1600年,大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洛阳定都的历史记载才明确。当然,当时的夏朝人只活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朝代的不断更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天下”的局面。而洛阳也随着名称的不断更迭,逐渐参与到古代王朝的历史之中。

例如,从一开始,镇府、洛邑、承州、洛阳等镇逐渐变为东都、东京、中京,以及神都、京洛、罗泾、西京。而洛阳作为“西长安、东洛洛”的“两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逐步向“中心”发展。而当年隋炀帝“筑东京”时,更是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完全认可。现代社会的洛阳市虽然只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已经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它却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历史的古城,和超过1500年的首都历史。洛阳在广大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从未消失。

大家印象中的古诗词“东都洛阳”

唐代诗人刘克庄曾作诗《莺梭》,形容洛阳百花齐放的盛景。“投柳与乔太有情,过时玩机。洛阳三月花如锦,织之费工夫。”三月,洛阳城内百花盛开。一样耀眼。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写道:“寒雨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谷。洛阳亲友相问,一颗冰心在玉壶中。”虽然他写的是送别朋友,但事实是,也有很深的乡愁。

欧阳修在他的长诗《洛阳牡丹图》中也对洛阳牡丹赞不绝口。

“洛阳地脉最宜花,尤以牡丹为世间珍稀。”洛阳城的土壤特别肥沃,却最适合种植牡丹。牡丹花也是洛阳的城市名片。

其实,关于洛阳牡丹花还有一个典故。据野史记载,武则天皇后曾下诏责令天下花草“百花齐放”。但只有长安的牡丹没有跟从,武则天龙颜大怒,“被贬出长安入洛阳”。洛阳素有天下第一牡丹之誉。

当然,这其实只是一个传闻,尽管武则天是古今中外唯一的皇后。她可以掌控天地万物,却又怎能掌控花开花落?所以这其实只是后人为洛阳牡丹编造的一个牵强附会的故事。

但也足以说明世人对洛阳城的青睐。

结论

虽今“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已成悠久历史。但笔者认为,即便是洛阳,现代社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但没有人能抹杀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城”的地位,以及它“天下”的浩荡气势。

任凭世事沧桑,世事巨变,但历史永远不会忽略过往的经典与辉煌。尤其是洛阳这座曾被誉为“东方都城”的古城,在新社会中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洛阳的历史魅力会越来越历久弥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都城,隋朝,时期,洛阳,历史,长安,东京,朝代,东都,隋炀帝,知识科普,洛阳,长安,东都,隋炀帝,西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都城,隋朝,时期,洛阳,历史,长安,东京,朝代,东都,隋炀帝,知识科普,洛阳,长安,东都,隋炀帝,西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都城,隋朝,时期,洛阳,历史,长安,东京,朝代,东都,隋炀帝,知识科普,洛阳,长安,东都,隋炀帝,西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