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9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疤痕效应与中国经济复苏:新挑战与新机遇”为主题举办2023年秋季宏观形势论坛,并发布了《2023年二季度以来的经济政策评估》(下称“《报告》”)等报告。
《报告》指出,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二季度末以来,特别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覆盖广泛、定位精准、亮点颇多,在部分领域初步起到了遏制经济下行势头的作用,从8月经济运行情况看,部分指标开始呈边际改善态势。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预计前期政策效果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中持续体现。
《报告》建议,要优化创新政府债务结构,缓解地方债务最后一公里的风险,为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换取空间。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风险处置机制,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报告》提出,短期内当务之急是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应对债务到期后的再融资问题,避免处置风险引发新的风险,集中在拉长周期和压降成本,以时间换空间,逐步化解债务存量,以此快速稳定市场信心。由于历史上投资者对地方债、城投债极强的刚性兑付信仰和这一市场较大的体量,打破隐性担保不可一蹴而就。在特殊时期考虑创设“特殊再融资债券”、“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SPV)”等非常规金融工具,通过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但债务置换只是缓解短期金融风险的权宜之计,未来应逐步减少类似置换,逐步降低市场的隐性担保预期。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这一昂贵代价换来的宝贵时机,加快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事权与财权合理匹配的财税体制。
《报告》认为,应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使地方政府债回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为更好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的3%的赤字率可考虑适度提高,同时加大长期国债发行力度,提高国债和一般债比重,优化债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