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淳,后改名纯,史称“中兴之主”,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德宗李适的孙子。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平定,不过,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等到李纯即位后,更是面临着一个更加破败不堪的唐朝。
一
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李纯出生时,正是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李纯被封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四日,李纯得到顺宗李诵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
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对此,李纯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唐宪宗的地位,也震慑了各地蠢蠢欲动的藩镇,从而提升了唐朝朝廷的权威。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
裴度立即奔赴淮西,并大举进攻吴元济。吴元济没有料到对方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吴元济战败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比较恐惧,他一开始以长子入侍为质,后来举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李纯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死李师道,淄、青、江州地为朝廷平定。
二
因为唐朝在对节度使的战役中屡次获得胜利。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说明唐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威望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
除了削平藩镇,唐宪宗在位时任用裴垍为相,采取措施,减轻江淮百姓的赋税负担。裴垍责令天下留州送使物,请一切用省估。其观察使,先税所理州以自给,不足部分征收所属州的税。由是江淮百姓稍苏息。唐宪宗又任用李绛为相,绛在北边营田养兵,减轻朝廷开支。
在此基础上,唐宪宗逐渐形成一批极言直谏,维护朝政清明的大臣。如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反对宦官吐突承璀挂帅出征,主张朝廷征战责成将帅;东台御史元稹纠劾不法,与奸臣抗争;刑部侍郎韩愈,谏止宪宗迎佛骨佞佛等。
不过,唐宪宗即位后,也在重用宦官,比如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有的大臣劝说唐宪宗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诚然,唐宪宗也意识到宦官势力不能放纵,不过,他还是太过自信了,这导致其最终死在了宦官手中。
三
唐宪宗晚年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子李恒不即位是不行的。唐宪宗不想被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服丹药,脾气暴躁,经常殴打宫女、宦官。宦官吐突承璀想立澧王李恽为太子,太子李恒、郭贵妃随后知晓。正月廿七晚,陈弘志与王守澄于中和殿暗杀唐宪宗,对外宣称立暴崩。联络梁守谦、韦元素等拥立定太子李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
综上,唐宪宗开创的元和中兴也只能是大唐的回光返照,改变不了衰败的走势。宦官,谋害唐宪宗后,藩镇再次割据,一直到唐灭亡也没能再统一。而皇帝的废立,也彻底被宦官掌握在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