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剧就总能带动人们对某个历史时期的喜爱。就像前些年清宫剧带动大家热烈探讨康雍乾的后宫秘辛一样,近些年,随着大明王朝的故事被越来越多地演绎,街头小巷的茶余饭后也多了很多朱姓皇室的家长里短。
看的故事多了,讨论的话题也就五花八门了起来,偶尔也会进行归类比较,看看朱家天子的爱情忠诚度哪个更高,比较几家特殊权力机构有谁抢了隔壁的风头,或者把两个相似经历的帝王做一番比较:同样不上朝的嘉靖和万历,和同样被兵临城下的朱祁钰和崇祯……
犯边情势有别:砸了大门和拆了墙垣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一国之君成了阶下囚。
瓦剌军抓了大明皇帝在手,不仅想要钱要物,甚至还想炸开国门,继续攻城略地。
为了不让也先的阴谋得逞,朱祁钰临危登基,任用于谦等重臣组织了挽大厦之将倾的北京保卫战,赶走了来犯之敌。
所以,随着新皇帝的登基,情势马上发生了逆转,很快就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并在几个月内将瓦剌军击退,赶出了塞外。
就情势上而言,与崇祯时期相比,前者就像是一座豪宅被绑了家长、砸了大门,后者却是四面漏风的房屋又被强拆了墙垣。
再加上明朝中后期多位帝王的不作为,造成朝廷内派系党争越演越烈,官员贪腐横行,军队空饷严重,交到崇祯手里的局面,根本就是国库没有可用的钱粮,作战没有足够的战力。这样衰败的政权,遇上北方新兴崛起的游牧政权,哪里还有不败的道理?
皇帝的为君之道:用人还是疑人
除了情势的不同,两位帝王的为君之道也差距非常大。虽然他们俩都是从哥哥手里接过皇权,都是从预备闲散王爷突然就成了天下之主,但崇祯无论从性格到为人,再到为君的能力,跟朱祁钰相比都差了好大一截。
朱祁钰在位时间并不长,但他在位期间,却做到了一个好皇帝应该有的样子。
北京保卫战中,他给予了于谦绝对的信任,将所有军队的调度和管理权全权交付,为胜利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八年,他知人善任、重用贤臣、励精图治,使朝政一度出现中兴之象。
尤其在镇压农民起义和与女真政权的对抗中,对于阵前对敌的将领,他也将不信任和寡恩发挥到了极致,直接造成多名优秀将领战损和非战斗性损失,导致部队的战斗力和作战积极性大幅降低,最终导致败绩不断、国家灭亡。
对手的差别:抢钱的与夺权的
对手的能力和目的不同,最后的结果也就不会一样,这也是朱祁钰和崇祯面对危机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的最大原因。
也就是说,除了他们所处的时期国力相差甚远,作为帝王的个人能力高低有别,他们面对的敌人,不管是能力,还是犯边的目的,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别。
首先,在明英宗之前,瓦剌不仅是明朝的手下败将,在双方的友好互动中也表现得非常恭顺。而且,瓦剌内部一直存在权利的争夺,即便是土木堡之变瓦剌大胜的时候,内部矛盾依然很激烈,可以说瓦剌并不具备吞并明朝的能力。
这样一来,瓦剌犯边和扣押皇帝的目的就很明确,只是想要在双方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来抢钱抢物的。而明末不管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还是北方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目的都是要推翻明朝的统治。
土木堡之变造成的被动局面,只能算是一次突发危机,并不曾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只要君臣不犯浑,都可以化解危机,再加上朱祁钰的个人能力就是锦上添花。
而想要解开明朝末年的那一场危局,却极其考验帝王的能力。很显然,虽然崇祯算得上一位勤奋的帝王,可对于当时的情势来说,因为他的性格缺陷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所有的勤奋都只能起到反作用,也就注定他只能成为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