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最后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退休,古代的官员也的例外,不过古代对年老了不工作有一个更雅致的名字,那就是致仕。
古代官员们兢兢业业为朝廷操劳一生,在年老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份不错的养老抚恤金,就拿两宋时期的退休官员来说,商品经济发展得非常繁盛。
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养老体系,不管是国家负责养老,还是家庭负责养老,对于退休官员来说,这都是不错的选择,那这些退休官员到底是过着什么样的老年生活呢?
1、 退休官员关注点不同,社会活动不同
退休的官员,并不全都开始享乐,有的官员的关注点就很不一样,虽然是退休了,但还是会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上门来求教的人也是略微指点一二。
所以退休官员的关注点的不同,也会影响了他们退休生活中的社会活动有所不同。
(1) 超然于世外,享天伦之乐
作为朝廷的官员,有些事情是在为官期间不能做的,所以这些不能做的事情就被留到了退休以后。
而这样的人大多都是退休以后,不问世事,与三五好友整日结伴一起,游玩赏景,不亦乐乎。
北宋就有几位非常有名的退休官员,时人称"睢阳五老"。大概在公元1049年的时候,太子的老师杜衍就退休了,定居在南京养老。
而南京算是一个极好的养老地方,这里好几位德高望重的官员都在此养老,例如兵部郎中朱实,尚书郎冯平等四人,这几位退休官员将官场之事抛在脑后,整日就是寻欢作乐。
饮酒对诗,且这几人的身体都十分康健,也就会常常就都聚集到一起,这也算是当时南京的一道奇景。
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是"睢阳五老",为了能够天天聚到一起开怀享乐,这几人还建立了"睢阳五老会",这样每天都可以有正当的理由出门了。
不仅仅是"睢阳五老会",退休官员为了能够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说尽天下事,还建立了"嗜英会"。
将当时退休的有名有才华的官员都齐聚到洛阳,洛阳一时之间成为了最好的养老场所,不仅风景好,还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讲话,这样一来,退休官员的养老生活也就十分丰富多彩了。
(2) 停留于世内,燃尽最后光
有些退休的官员,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奉献着自己,即使在退休以后,仍然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为的就是等到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不至于跟不上国家的脚步。
这些官员一直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也都奉献给了国家。有些回到家乡的官员,离着朝堂有十万八千里。
虽然不能为朝堂奉献,但可以为自己的小县城奉献,时刻想着向这些地方政府提一些意见,而地方政府碍于这些退休官员的地位,就业不得不接受并且开始整改。
到了年纪的官员退休了,有的官员选择放纵自己,将自己前半生未尝之乐尝遍,未玩之物玩遍放浪形骸,不亦乐乎。
而有的官员选择继续关注国家大事,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退休生活也算是非常值得了。
2、 经济地位不同,养老场所有所不同
古代的退休官员,在经济状况和地位上有所不同,进而在养老场所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在两宋亦是如此,只是在致仕条件上有所不同。
那就是不管什么品阶的官员都可以在年满七十岁以后进行提出致仕,有些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地位选择不同的养老场所。
(1) 地位不同
官员在官场上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官场影响力都影响官员在退休以后选择退休场所选择的限制或者是条件。
比如说地位高的人可能就被皇帝挽留或者自己愿意留在京城养老,地位低的人只能选择告老还乡,但大部分情况下,两宋的朝廷还是比较尊重致仕官员自身的意愿,不会强求于他们。
每一个朝代宰相的退休场所选择都是极其重要的,有的皇帝会暗示让宰相退休以后选择离京城较远的地方养老。
原因就是皇帝怕宰相退休以后影响到自己的统治,还有的皇帝就比较没那么极端,希望宰相退休以后能够留在京城。
当然这也是一种很安全的做法,可以在自己的眼皮下观察宰相退休后的生活,看看他有没有谋逆造反之心,北宋的宋太宗就是这样的人。
当时北宋有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宰相叫张齐贤,这个人为北宋可以立下了汗马功劳,首先是调解了皇帝和弟弟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敢于上书直言劝谏,多次影响到皇帝的决策,再其次是还解决了部分社会民生矛盾,最后竟然还可以与辽兵进行对抗。
如此一个传奇的人就要退休了,皇帝有诸多不舍的同时,就向这位宰相发出了邀请让他留在京城养老,可张齐贤呢,却执意选择回乡养老。
所以在他的坚持之下,宋太宗也就放了这位宰相回他的家乡洛阳养老去了。由此可见,宋朝对于地位较高的官员的养老是比较重视的,而地位低的官员就可以直接选择告老还乡了。
(2) 经济状况不同
两宋的养老体系都是很不错的,每个月都会给予那些退休官员原本俸禄的一半作为养老资金,这些作为普通的养老金额是足够的。
但是有些官员为官多年,积蓄也攒了不少,就会在退休后大兴土木,给自己建个满意的园林建筑,供自己养老,而有些官员就只能选择在自己的老屋里安度晚年了。
上面说到宰相张齐贤执意选择回乡养老,原因之一呢,就是想摆脱皇帝的监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舒服惬意一些。
原因之二呢,就是他想要修建一座非常豪华的原因,毕竟张齐贤身居宰相之位,经济实力自然是不容小觑的,他回到洛阳之后首先就购买了唐朝名臣的私家园林,这已经是一笔极大的开销了。
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张齐贤还又雇人将这个园林又重新整改一番,让这座园林更加符合自己的爱好,才最终在这养老,由此可见,有经济实力的人对自己的养老场所是极为挑剔又费心思的。
说了有经济实力的官员,那就肯定有没有经济实力的人,其实在两宋大部分的退休官员有钱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比较普通的家庭,例如南宋的杨万里,最后的养老场所就只是他的一间老屋。
经济状况的不同,决定了退休场所的富贵华丽与否,而地位的高低又决定了退休场所的选择,所以两宋的官员都是基于自己的能力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退休场所了,这是他们的退休生活之一。
3、 思想文化不同,文化生活有所不同
两宋的官员退休以后也不是全都待在家中过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是向上面所说的放纵自己或继续奉献,而是开始追求自己的生活。
这是因为这些优秀官员的思想文化的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文化生活的选择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有的退休官员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就在退休以后,没有工作的叨扰,就开始潜心读书,这跟当时两宋的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毕竟有文化的人就会高别人一等,并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话也并不是假的,这些官员就可以从书中获取生活的道理,来使得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圆满。
有的退休官员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个传奇,就想要把自己的一生写成一本书,流传于后世,以供后世人的瞻仰膜拜,例如北宋的范镇,他就将自己的官场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东斋记事》。
有的人热爱佛教或者道教,会将自己的退休生活全权围绕佛教文化或道教文化展开。不同的退休官员,有自己的不同的追求。
思想文化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不同,但这才让后世的人有机会去了解他们的退休文化生活是怎样的。
4、 结语
古代的朝廷官员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退休,两宋时期的官员退休年龄大概在七十岁左右,退休官员的养老场所会因退休官员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会有所不同。
有经济实力的官员会自己修建符合自己心意的园林建筑,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舒畅,而没有经济实力的人也就只能回家养老,用一个老屋交代自己的一生。
退休官员的关注点的不同,也会影响退休官员社会活动的不同,有的官员就会选择把酒话桑麻,不问官场事,有的官员就选择奉献自己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在为朝廷奉献。
而思想文化的不同,也会决定了退休官员文化生活的不同,有的官员专心读书,有的官员写自己的书,有的官员开始追求宗教。
总之,这些方方面面的生活就组成了两宋时期退休官员的养老生活了。
参考文献:
《宋史》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中国通史》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