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共有十六位皇帝,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除去葬在南京的朱元璋,下落不明的朱允炆,还缺一位。
那就是现在正在播出的《大明风华》中出场的朱祁钰。
朱祁钰,就是明朝景泰帝,他没有庙号。
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的恩怨,一言难尽。
先简单捋一遍。
朱祁钰和英宗朱祁镇是异母兄弟。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孙皇后所生,朱祁钰是吴贤妃所生,两人相差一岁。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英宗即位后,封弟弟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瓦剌犯边,朱祁镇在王振怂恿下,决意亲征。
随后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尽丧,英宗本人当了俘虏。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京师,在于谦主持下,禀明皇太后后,拥立郕王为帝,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一年后,朱祁镇被也先放回,被弟弟软禁在南内,不得出入。
七年后,朱祁钰病重,徐有贞、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
以上是兄弟俩之间的大致恩怨,再来详细分析一下。
英宗亲征前
虽然是异母,但兄弟俩感情很好,可能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仅有这两个儿子。
朱祁镇即位后,朱祁钰册封郕王。
自从朱棣靖难后,一改老爸朱元璋的分封制,对藩王防范很严,唯恐他们学习自己,再整出什么幺蛾子。
藩王成年后,都要到封地就藩,没有皇帝旨意,再也不许到京师来。
以朱瞻基的几个兄弟们来看,郑王朱瞻埈、襄宪王朱瞻墡、荆宪王朱瞻堈、淮靖王朱瞻墺等都在宣德四年统统到封地就藩,一个也不许留在京城。
相比之下,英宗即位十四年后,也没有把弟弟给封到外面去,更没有把他赶出京师。并且,在决定亲征后,任命朱祁钰为监国,这一时期,兄弟俩的感情是没话说的。
英宗亲征后
亲征后,兄弟俩的关系,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朱祁钰即位前后
英宗被俘后,也先还在跃跃欲试,手里有了英宗这张牌,对明朝来说是很尴尬的事情。皇帝在人家手里,万一也先打到北京城下时以朱祁镇当肉盾,明朝就会万分被动,实际上也先也正是这么想的。
选出个皇帝,断了也先的念头,这时候相当有必要。
赖有于谦得坚持,御前会议上终于否定了徐有贞们迁都的建议,决意抗击瓦剌,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被推到前台,即位称帝。
在此期间,朱祁钰是被动的,从来没有记载说他主动要求即位乃至称帝,他对新位置也表现得很不适应,比如在御前会议上,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得罪了众文官,被当殿打死,朱祁钰表现得惊慌失措,如果不是于谦制止,几次想溜号。
“公(于谦)坚立不动,王亦疑惧,屡起欲退,公直前扶掖劝止之。”
北京保卫战结束后
京师保卫战大胜瓦剌后,朱祁钰的心思有了变化。
也先见捞不到好处,还想再利用英宗一次,以他为筹码,和明朝坐到谈判桌前。
大臣们都建议迎回英宗,但对朱祁钰来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朱祁镇回来后,自己该身居何位。
从情感上来说,这个位子本来是哥哥的,哥哥对自己也不错,占了这个帝位,朱祁钰在情感上有些于心不忍。
情感归情感,回到现实,一朝大权在手,要再还回去,那可就难于登天。
于是他说:“这个帝位,当时我是百般推让,是你们求着我逼着我非要让我当的。”
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意思就是,哥哥回来了,这皇帝难道我还得回去?
在得到于谦等人保证,“天位已定”后,朱祁钰才同意迎回英宗。
就这事来说,朱祁镇被朱祁钰尊为太上皇。太上皇在瓦剌人手里,怎么也得想办法弄回来,从法理和帝国的面子上来说,这都毫无疑问。
朱祁钰的犹豫在于朱祁镇回来之后,帝位是否存在变数,所以他先是犹豫,随后同意。
这时候,权力欲已经压倒兄弟感情,如果朱祁镇回来有争位的可能,朱祁钰必然不会拱手让出。
朱祁镇回归以后
迎回太上皇,朱祁钰把哥哥安置在南内,严加防范,严禁他接触臣子,以防生变。
在这一时期,发生过一起金刀案。
英宗被软禁不得出入。看守南内的太监里有个叫阮浪的老太监,英宗在位时跟他很熟,阮浪在南内服饰英宗,也很周到。朱祁镇感激之下,赐给阮浪一把自己用过的金刀作为礼物。
天子的器物,精致非凡。阮浪手下有个太监叫王瑶,看见后非常喜欢,求阮浪把金刀送给了自己。
偏偏这王瑶又和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关系很好,两人经常一起喝酒吃肉。卢忠听王瑶说起金刀这个事,起了歹念,灌醉了王瑶,偷出了金刀。
他想借这把金刀卖友求荣,升官发财。
卢忠告发太上皇勾结内宦,图谋复辟,金刀就是证据。朱祁钰下令逮捕阮浪和王瑶,严加审讯。偏偏这两人虽是太监,却极有骨气,酷刑之下也不肯承认卢忠的诬告。
试想一下,如果承认罪行,朱祁镇会落个什么下场?
金刀案最后以原告卢忠装疯,王瑶被凌迟处死,阮浪病死狱中结束,朱祁镇得以保全,当然他复辟后没忘记卢忠,赏给了他跟王瑶同样的结局。
这事以后,朱祁钰下旨把南内的树木砍光,大门上锁,锁里灌铅,朱祁镇日常的供应,只能从一个小窗里递进去。
除了金刀案,还有太子风波。
在朱祁钰称帝前,孙太后先立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以确保帝位在朱祁镇这一脉传承。景泰三年,朱见深太子之位被废,朱祁钰把自己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
从朱祁镇回归后,朱祁钰给他的待遇来看,许多人认为朱祁钰不地道,虐待哥哥和侄子。不过小院觉得,还是得两方面来看。
从给朱祁镇父子的待遇上来看,朱祁钰的目的很明显,把帝位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传给自己子孙,这大家都看得出来。
但另一方面,对待朱祁镇父子,朱祁钰也并没有下黑手。
朱祁镇被幽禁在南内,这时大权在手的朱祁钰如果要哥哥死,有一百种办法让他死得悄无声息。同样,如果要害死侄儿朱见深,也是易如反掌。
但朱祁钰并没有这么做。
虽然朱见深太子被废,朱祁镇被软禁寸步难行,但毕竟,这爷俩都还活着。
再拿金刀案来说,卢忠出面告发,是赌一把皇帝的心理。他判断朱祁钰一直想要弄死朱祁镇,却缺少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要金刀一亮相,理由就来了,至于证据不证据,那是次要的。
没想到,没有拿到切实证据,朱祁钰就是不肯对哥哥动手,只是进一步加强了南内的戒备。
如果朱祁钰把金刀案发挥一下,大可借此机会弄死朱祁镇,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由此来看,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还是存在着一丝亲情。
然后就到了夺门前后。
根据记载,病榻上的朱祁钰听见外面的喧闹和钟鼓声,有所预料,问周围的人:“是于谦吗?”左右回答:“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钰的答复是:“哥哥做,好!”
《复辟录》: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这个“好”字,不是嘲讽,而是认可。对病重的朱祁钰来说,与其把皇位交给他人,不如交还给自己哥哥,也好弥补一丝心中的愧疚。
这时,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朱祁钰是无暇顾及的,他或许不会想到,朱祁镇会如何对他。
从战败被俘到失去自由,这些对朱祁镇来说,是可以预料到的结局,从他被遥尊为太上皇起,他就应当明白。
在被幽禁的七年里,朱祁镇能做些什么呢?事实上什么也做不了。
他这时候的指望,或许是能熬死朱祁钰,熬到侄儿朱见济即位,或是朱祁钰生出其他儿子即位,自己的待遇能改善一点。
夺门之变这种事,对他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等到他复辟,朱祁钰一个月后就病重身亡,如何安排朱祁钰的身后之事,考验的是朱祁镇的亲情观。
朱祁镇表现得六亲不认,他下诏指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
至于朱祁钰的帝号,英宗复辟后肯定不会保留,这能够理解,不过朱祁镇赐给弟弟的谥号,就有点恶毒。他赐朱祁钰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
朱祁钰在生前曾营造陵寝,起名寿陵,打算和皇后一起合葬。景泰七年,肃孝皇后去世葬入寿陵,寿陵规模已成,可以和长陵、献陵相媲美。
天顺元年,朱祁镇下诏将寿陵捣毁,肃孝皇后灵柩去向失去记载。
赐给如此恶谥,再想葬入祖陵,那是痴心妄想。朱祁钰被按照亲王礼节葬在北京西山,景泰帝的陵寝,现在位于北京海淀的金山陵园,成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一部分。
直到朱见深即位十一年后,才下诏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改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把景泰陵加以修饰,一定程度上为朱祁钰平反。至于完全平反,要等到了南明弘光时期。
于是,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未能被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朱祁镇和朱祁钰帝位之争的过程,清楚地记录了人性、亲情如何在权力面前变得扭曲,乃至血腥。
个人以为,相比朱祁钰的手下留情,朱祁镇在弟弟去世后的安排上表现得有些过于乖张。或许是七年间生死命悬一线,给了他太大刺激,才在复辟后给弟弟这样的待遇。
但是话说回来,皇权之争,从来都是最残酷的事情,朱祁镇和朱祁钰绝不是个例,哪朝哪代也少不了这些事。
这一幕幕,在历史上曾反复上演,在绝对的权力面前,谁又能独善其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