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才笼络人心,证明自己。而真正伟大的人,往往在平日里就培育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们在动荡之时,不需思虑,便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就是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忠烈之臣。他此生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在靖难之难中辱没了“忠”这个字。他以一己之力,向后人昭示,魏国公家的信仰不因君主的更迭而改变,他们忠于的,是先辈奠定的基业,是正义,更是天下苍生。
一、金甲玉立,父教子箴
洪武三年,徐达大军凯旋南归,功高蓝天。数日后,朱元璋亲自前往迎接,并在次年大封功臣,徐达以开国第一功,被封为魏国公,位列文武百官之上。
当时的徐辉祖还很小,他细心聆听着父亲对开国战争的讲述,津津有味。他知道父亲背负的,不仅是家族荣誉,更是大明江山的安危。他也明白,自己身为长子,必将承担起这份家业。
徐达深知皇权无边,自己必须谨小慎微。他拒绝了朱元璋赐予的宅邸,全家人仍住在老房子里。他严格教导子女,不许他们和其他权贵子弟一般张扬。他告诫儿子们,朝廷的恩宠并不代表着对功臣家族的信任,反之,功高震主的下场往往凄惨。所以他们必须时刻自检自省,努力学习,争取通过自己的才干获得君主的信任。
徐辉祖遵父命,打小便克制,不与人争。他勤学苦练,礼法从容,深得朱元璋喜爱。他明白,要成为一代名将,不能只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必须自己努力充实内功。
他潜心习武,练就一身好身手。他又广泛阅读兵法和史书,熟读先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他练就的不仅是外在的武艺,更是内在的气节和胸怀。这为他后来在乱世中成为忠臣的基石。
长大后的徐辉祖,更是出类拔萃。他身长八尺五寸,宽肩丰颈,骑马射箭,一表人才。朱元璋常叹息,天下英雄,只有徐辉祖可以比肩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徐辉祖和李景隆被朱元璋视为开国之本,栋梁之材,从各地前来觐见的勋贵多会带上子弟拜会两人,盼能获得垂青。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以徐辉祖和李景隆轮流监督左军。两年后,朱元璋又派徐辉祖到陕西训练新军,可见他对这位年轻将领寄予厚望。徐辉祖挑起重担,毫不懈怠。他严格要求自己,力戒奢靡,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整肃军纪。他谨记父亲教导,深得部下爱戴。
徐辉祖也不负父皇期待。他先后到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督练,军容整肃,度量宽广,深得边将拥戴。各地遇到问题,徐辉祖多能和衷共济,化解纠纷。一时间,朝野称颂徐辉祖将才,无出其右。
二、削藩遭困,小舅难容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孙朱允炆。新君登基后,郑材、黄子澄讨好迎合,主张削藩。削藩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徐辉祖的姐夫——燕王朱棣。
朱允炆起初对朱棣并无异心,还派人告知北平军情。然而奸臣进谗,朱允炆方向一变,频繁调派燕王心腹。他先后削去浙江、岭西、齐、湘、楚等藩王,朱棣心中忧虑。他上书陈情,请求罢免奸佞,未获回应。
此时,徐辉祖面临两难抉择。他既是魏国公,又是燕王的小舅子,处境尴尬。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首责忠君,便主动请缨,率军北上剿灭燕党。他认为,家国大义至上,自己对君主的忠诚高于对妹夫的情谊。他必须执法必恕,行事公允,不能徇私枉法。
幸而,朱允炆并未采纳徐辉祖的建议。朱棣趁机起兵,很快占领北平。他派使者南下,称自己受到奸佞欺蒙,被迫自保。朱允炆大怒,誓言讨伐,命徐辉祖率军前往镇压。
徐辉祖面临再次抉择。他明白,此行事关重大,需慎重决断。他闭门深思,在祖庙前静坐了一整夜。次日拂晓,他整装北行,决心为国尽忠。
三、家国两难,魏公志在山河表
建文元年,朱棣率大军南下,连克真定、定州。徐辉祖奉命北上迎战,在白沟河上奋力厮杀。正当双方僵持之时,有传言称燕军已北归。朱允炆信以为真,命徐辉祖班师。
谁知,这竟是朱棣的诡计。徐辉祖刚至京城,燕军便绕道攻入,一举袭破德州。从此,燕军势如破竹。次年,朱棣直指京师,一路所向披靡。朱允炆召见徐辉祖,征询对策。徐辉祖认为,燕军来势汹汹,必定围攻京师。他请缨率兵固守,誓死保家卫国。
朱允炆默然,他明白徐辉祖言出必行。当晚,他在宫中彻夜不眠,反复权衡。次日,他告诉徐辉祖,自己决意覆灭燕寇,必须亲征。他派遣徐辉祖留守京城,保证后方安全。
徐辉祖谢绝了留守之命,再次请求前线作战。他直言目前形势危急,自己不能怠慢。朱允炆这才命他率军防守浦口,死战到底。
建文四年冬,朱棣绕济南东进,围攻临清。徐辉祖奉命救援,在灵璧山下设阵。两军交锋时,徐辉祖身先士卒,直取燕军主帅。他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大破燕军,斩杀敌将。
这场胜利,堪称建文末年明军的转机。然而,就在此时,朱允炆却误信谣言,再次调徐辉祖班师。果然,燕军趁势占领濠州,直抵镇江。无奈之下,朱允炆这才重用徐辉祖,命他固守京畿,誓死保家卫国。
四、囚首都门,志气如祖
靖难第一仗,徐辉祖失败告终。他退回府第,与世隔绝,日夜跪拜家庙,向先人忏悔。朱棣登基后,他美言抚慰徐辉祖,承诺重赏,许以高官厚禄。徐辉祖不为所动,他认为国事已定,自己无力回天。但他仍坚持义正辞词,绝不向窃国者低头。
后来,朱棣软禁徐辉祖在家,派人日夜监视。徐辉祖宁死不屈,他对侍从说:“吾固知命运难违,然绝不背叛先人!”
五年间,徐辉祖始终囚居府第,不再踏出半步。他心中惟有那腐蚀身心的愧疚,和对故土的思念——思念大明的山河,思念开国的伟业。他话少食少,日渐瘦削。每每闭目,眼前都是父亲徐达严厉的目光。他不敢面对,知己难返。
这五年,朱棣多次派人劝降,徐辉祖坚决不受。即便皇后前来相劝,他也毫无动容。他觉得天下事务,已与自己无关。他只想守着最后一点尊严,绝不在革命中沾染脚步。
永乐五年冬,徐辉祖在家中去世,时年四十余。临终前,他只对侍女说了一句话:“吾此生无悔,来世还望再为大明效力。”他死时,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双目紧闭,就像睡着了一样。
徐辉祖死后无恙,朱棣见他生前从未屈服,也由衷敬佩他的刚正。考虑到徐辉祖是第一代魏国公的嫡传,朱棣还是恢复了他的爵位,以资褒扬。
结语:
历史记载,徐辉祖生性刚毅,刚正不阿。他君临南京时,奉公守法,深得人心。他死后,南京百姓追思良久,竟然有夫妻争相殉葬的。可见徐辉祖在世时,施政确实爱民如子。
徐辉祖死后,其子孙世代忠诚,从未违背祖训。直至明亡,十一代魏国公才随之覆灭。可见忠烈之气,世代相传。
徐辉祖用生命践行了“忠”的真谛。他爱国爱民,敢于牺牲小家,以成大家。他的胸怀广阔,视野开朗,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