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朝廷以“定窑有芒不堪用”为借口,将御用的瓷器从定窑改为汝窑,这句话中的“有芒”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北宋朝廷可以用这个理由将定窑替换掉呢?
“定窑有芒不堪用”中的“有芒”,现在普遍认为是定窑的瓷器口边没有釉,这就涉及到了定窑瓷器在烧制方法上的一个小问题。北宋中期,定窑在烧制时,采用的方法是覆烧法。覆烧法是宋朝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也就是将器皿反过来烧,并因此而得名覆烧。
在采用这种烧制方法之前,定窑使用的是匣烧,也就是用匣钵装烧器物,这种方法只能一次烧制一件瓷器,而使用覆烧法烧造瓷器,使用的是用多个垫圈组成的匣钵,这样的匣钵可以同时烧制多件瓷器,效率也就会随之提升了,覆烧法也因此而得到广泛普及。
但覆烧法有一个缺陷:这种烧制方法需要把口沿附近一圈内上的釉料提前刮掉,因此烧制出的瓷器口部是没有釉彩的,因此会露出瓷器本身的胎骨,因此这种瓷器也被成为“芒口瓷”。由于芒口瓷的边缘处没有釉,因此需要用金、银、铜等金属包住口沿,这样就可以在使用时避其芒刺,并使得瓷器更为富丽华贵。
由于烧制技术的改变,定窑才出现了“芒口”这个小缺陷,但其实当时有芒口的瓷器绝不仅仅是定窑。自从定窑开始使用覆烧法之后,吉州窑、湖田窑等窑口其实也在使用覆烧法,而且这种烧制方法在宋元两朝都在使用,因此这种缺陷不但具有普遍性,更具有时代性,在辨认北宋中期到元朝烧制的瓷器时,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辨别。
再说回“定窑有芒不堪用”这件事情。北宋朝廷以当时的定窑瓷器有芒口这种工艺上的缺陷为借口,这个借口十分成立呢?如果仅仅是因为定窑出现芒口这个小缺陷,其实朝廷只需要让当时的定窑继续用之前的匣烧法继续烧制没有芒口的定窑即可。而且即使烧制出的定窑上有芒口,定窑口沿上的金属也足以包住芒口,因此也不会有“有芒不堪用”的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北宋中期定窑所采用的覆烧法,定窑的确会出现芒口这种缺陷。但北宋朝廷以定窑有芒口这个工艺缺陷为借口,将御窑从定窑改为汝窑,这种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