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朱元璋率领军队渡江,一位年轻小伙前来投奔,自报家门名叫顾成,朱元璋欣赏他的勇气,将他留作自己的亲兵,并负责掌管伞盖。
此时的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位亲兵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能量,第一次震撼朱元璋发生在不久之后。
朱元璋乘坐的船只搁浅在泥沙中,众人面面相觑、毫无办法,只见顾成走过去直接背起船就走,朱元璋被顾成的力量惊呆在原地。
《明史·顾成传》记载,“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顾成以朱元璋亲兵出身,他将会有哪些传奇经历,又有哪些彪炳史册的贡献呢?今天就来聊聊明朝第一代镇远侯的故事。
1330年,当时还是元朝统治时期,顾成出生在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从年龄上看,顾成比朱元璋小2岁,比徐达大2岁,都是年纪相仿之人。
顾成从小就喜欢伸张正义,身材高大魁梧,臂力惊人,最擅长使用马槊,唐朝名将尉迟恭、秦琼都擅长用这种武器。
顾成的祖父是船夫,整天在江淮一带“跑运输”,他曾经指着顾成说“家门兴盛就在孙子”。光耀门楣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也许很多长辈也都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顾成让它“美梦”成真。
顾成胆识过人、武艺高强,有一次,一伙10多人的劫匪要抢夺顾成的船,船上其他人都惊恐不已,而顾成一人挺身而出,最终劫匪被打得落荒而逃。从此之后,顾成的名声便流传开来。
1353年,张士诚带领盐丁举起反抗元朝统治的大旗,短短几个月时间,先后攻克兴化、高邮,可谓是声势浩大。顾成平日行侠仗义,有人劝他投奔张士诚谋前程,遭到顾成的拒绝,他认为张士诚胸无大志。
一年之后,顾成决定投奔朱元璋,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顾成凭借惊人臂力获得朱元璋的赞赏。
1356年,在攻打镇江的战役中,顾成和10多位先锋率先爬上城墙,结果双拳难敌四手,全部被敌人活捉。
顾成趁敌人防备松懈的时候,用力挣脱身上捆绑的绳索,打倒守卫救出战友们,在冲出城的过程中,只有顾成一人幸存下来,其余人全部战死。
回到军营的顾成迅速将城内情况汇报给上司,受到徐达等人的亲自召见,顾成毫不胆怯地说“城中将士都是平庸之辈,我可以为大军做向导”。
镇江被顺利攻占,顾成因战功被封为百户。百户在明朝已经是世袭的军职,大概掌管120人左右,但对于顾成来说,这仅仅是开始。
此后,顾成先后跟随徐达、邓愈、常遇春等名将攻城略地。1360年,实力强大的陈友谅,邀请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声称平分应天。
朱元璋利用康茂才诈降,在江东桥伏击陈友谅,大获全胜,期间顾成率军在龙江击败陈友谅,获得战舰以及军马无数,朱元璋大喜,特别赏赐顾成白金。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论功封赏,顾成因战功被封为坚城卫指挥佥事。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位,虽然官职只有四品,它担负着守卫都城南京的重任。
《明史·顾成传》记载,“大小数十战,皆有功。”
虽然朱元璋已经建立明朝,但是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达等将领在山东、河南等地迂回作战,而顾成也亲自率领军队攻克了信阳、唐光等地。
1371年,顾成跟随傅友德攻打蜀地,在这次征战中,顾成的表现极为亮眼。在攻打罗江的战斗中,顾成杀敌超过百人,活捉敌军将领20多人,此战顺利让四川平定下来,顾成也被提拔为成都后卫总指挥。
《明史·顾成传》记载,“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
1375年,贵州多个地方发生叛乱,朱元璋想要找一位合适的将领到贵州平叛,在徐达和傅友德推荐下,顾成被任命为镇守贵州的主将,从此,顾成与贵州结下不解的缘分。
顾成率军到达贵州,发现当地情况非常复杂,土生土长的酋长众多,叛乱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明史》记载,“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
也就是说,当时众多的蛮夷部落,时而叛乱、时而降服,顾成经过连续多年的出兵平乱,将所有部落都降服平定。也正是在这段时期,贵州的百姓经历了10年和平稳定的生活,对明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不断增强。
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统兵征伐云南,傅友德专门上奏请求顾成做前锋,得到朱元璋的允许。征讨云南的第一战是普定战役,顾成首战告胜,攻克普定,随后又负责驻守这里。
不久之后,上万蛮夷组成的军队前来围攻普定,顾成在贵州经营多年,深知蛮夷部落的心理,于是放弃坚守谋略,率领精兵出城“硬碰硬”,用武力征服敌人。
《明史·顾成传》记载,“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
顾成成功击退蛮夷部落,在斩杀俘虏的时候,顾成故意放走一人,并透露半夜率军突袭的消息。当天夜里,顾成命令将士大声敲鼓,导致蛮夷军队慌忙撤退,收获兵器铠甲无数。
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是常遇春,常遇春英年病逝之后,傅友德是朱元璋的军锋,而顾成就是朱元璋手中“军锋中的尖刀”。
朱元璋得知顾成智慧的战法、骄人的战绩,特地赏赐衣服和金腰带,封为世袭的指挥使,继续镇守贵州。
1385年,贵州水西酋长再次发动叛乱,朝廷任命顾成为征南将军,他带领军队率先冲入敌军,斩下叛乱酋长的头颅,一时之间,顾成在贵州当地名声大噪。
《明史》记载,“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
意思是说,顾成在贵州的十多年时间里,征讨叛乱超过百次,都是采用诛杀首领、安抚群众的做法,顾成在贵州有很强的威信,很多蛮夷部落都诚意归顺。
顾成在治理贵州期间,恩威并施,获得极好的效果,1392年,顾成奉旨回京,明太祖朱元璋专门赐宴会同馆,升任镇国将军、贵州都指挥同知,顾成的长子顾统也被封为指挥使。
后来,朝中有人“诬告”顾成收受贿赂、僭用玉器,朱元璋相信顾成,没有派人深究查实。
《明史·顾成传》记载,“有告其受赇及僣用玉器等物者,以久劳不问。”
1397年,顾成奉旨再次回到京城,第二年,朱元璋就驾崩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由于建文帝急于削藩,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命耿炳文率军平乱,顾成担任左军都督。
出乎意料的是,耿炳文的大军在真定反复大败,顾成在撤退途中被燕军抓获。此时的顾成已经67岁,征战一生的硬汉决心赴死,被俘虏后始终一言不发。
燕王朱棣得知顾成被俘虏,亲自给他松绑,然后请到主帅大帐。朱棣对顾成非常尊敬,他略显激动地说“这难道是先帝在天之灵将您送给我?”,朱棣又将自己被逼无奈只能起兵的原委细说一遍,顾成听完流下感动的泪水。
《顾成神道碑铭》记载,“文皇识公先朝旧人,解其絷与之语曰:“岂非皇考之灵以尔授我乎”因语以不得已兴师之故,言已泣下,公亦泣。”
两人交谈后,朱棣请顾成到北平,帮助妻子徐氏、长子朱高炽守卫北平。
顾成到达北平后,徐氏极为尊敬顾成,始终以晚辈自居,徐氏是徐达的长女,顾成曾是徐达的部将,两人早就熟识。顾成在北平大为感动,决心全力辅佐朱高炽守城,拥护朱棣登基做皇帝。
《明史》记载,“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
也就是说,在建文帝军队围困北平时,虽然朱高炽、徐皇后是守城负责人,但是全部都会听顾成的建议,因为顾成在军事上的才能的确出众。
顾成投降朱棣,在北平帮助朱高炽守城,建文帝得知后大为恼火,将顾成全家老少16人全部杀死,其中包括顾成的5个儿子。顾成一生共有7个儿子,但是有2个是夭折的,也就是说活着长大的儿子全被朱允炆杀死。
不幸中的万幸,是顾成的长孙在奴仆的帮助下逃过一劫,保住顾成家族的血脉,幸存的孩子名叫顾兴祖,他将来承袭了顾成的爵位。
四年之后,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朱棣封赏靖难功臣,顾成被封为镇远侯,赏赐免死铁券,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册封的13个侯爵当中,顾成排在第3位,仅次于张武、郑亨。
被封为镇远侯的顾成,主动上书朱棣,表示不想要赏赐的金银、府邸,只希望能够回到贵州为君分忧。
明成祖朱棣考虑到顾成年事已高,此去贵州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多次挽留顾成在京城休养,但是顾成决意前往,最终朱棣同意了顾成的请求。
永乐元年,朱棣亲自送别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顾成带着孙子,从南京出发前往贵州,这位身影落寞的老者,将继续照亮明朝的西南边陲。
不管是秦汉时期,还是唐宋时期,只有中原王朝发生战乱,蛮夷狄戎部落就会伺机而动,有的占山为王、拥兵自重,有的甚至大举入侵、劫掠中原。
发生靖难之役的四年间,贵州的蛮夷部落再次崛起叛乱,朱允炆和朱棣都没有时间管,更加让这些部落首领猖狂起来。
当顾成将要回到贵州的消息传来,叛乱者都感到心有余悸,纷纷出城迎接顾成,贵州境内竟然很快恢复安宁。
《明史》记载,“欢趋出拜,叛者皆归,境内靖宁。”
在明朝初期,云南、贵州虽然都是明朝疆域领土,但是实际统治效果并不好,因为当地有很多土著酋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一方面,朝廷的政令不能顺利下达,另一方面,酋长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兼并土地、屠杀百姓的现象时常发生,百姓也生活穷苦。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沐英家族镇守云南,其实,顾成家族同样世代镇守贵州,不管是沐英家族,还是顾成家族,他们都将明朝的统治触角延伸到西南边陲,对于以后彻底将云贵地区纳入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永乐3年,顾成上奏明成祖朱棣,建议加强朝廷在西北地区的防守,并且早立太子。顾成的建议得到朱棣的褒奖,认为顾成格局宏大、眼光长远,随后下旨提醒镇守西北的宋晟加强防务。
永乐6年,明成祖朱棣将顾成召回京师,他想让顾成留在京城辅佐太子朱高炽,人人都知道,辅佐太子乃是飞黄腾达的任务,将来一定会荣耀加身。
但是,顾成婉言拒绝了朱棣,他说“太子仁义宽厚,朝中有杨士奇、夏元吉这些能臣辅助,我在京城不过是摆设,不如让我到贵州为陛下镇守边疆,那里的百姓也更需要我。”
顾成即将离开京城,来到文华殿辞行,当时朱高煦、朱高燧都觊觎太子之位,顾成对太子朱高炽说“殿下只要尽心孝敬父母,体恤黎民百姓,但凡大事都禀告陛下,那些小人不用太过在意。”
《明史·顾成传》记载,“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就在顾成回到贵州的5年时间里,贵州先后发生3次较大规模的叛乱,顾成与孙子顾兴祖,顺利将所有叛乱平定,还百姓安宁。顺便说一句,顾兴祖这个名字也寄托着光宗耀祖的期盼,和顾成的祖父心愿一致。
朱棣对顾成的评价非常高,他曾说“汉武帝穷兵黩武,征伐边疆,导致国内百业凋敝,我不想效仿他。顾成老练持重,能够安定边疆,不是好大喜功的人,因此特别嘉奖他。”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远方,罢敝中国,朕无取焉。顾成老成,能持重安边,非喜功好事之流,以是特嘉奖之。”
从朱棣的话可以看出,他不想效仿汉武帝穷兵黩武,因为有顾成这样的能臣,朱棣同样也可以让边疆安宁。
1414年,即永乐12年,顾成在贵州病逝,终年85岁,追封为夏国公,谥号“武毅”,安葬在家乡扬州,他的孙子顾兴祖承袭镇远侯爵位。
在江苏扬州市城南,有顾成夫妇的合葬墓,1958年经过考古发掘,其中有完整的墓志铭,还有很多金银器具,都存放在扬州双博馆内,供后世观赏、瞻仰。
同时,在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也有一座顾成墓,墓碑上用楷书写着“明镇远侯晋封夏国公武毅顾公成字景诏之墓”,碑文中更是用“功盖南帮第一家”来颂扬顾成的功绩,这座墓应该是当地人为了纪念顾成而立。
顾成少年有志,担任朱元璋的亲兵护卫,在明朝建国战场上奋勇拼杀,帮助朱棣镇守老巢北平。每当想起顾成被杀的全家,都让人潸然泪下,在无数个漆黑的夜里,老英雄一定在心里思念着惨死的亲人,责怪自己带来的灾祸。
家事不幸,为国尽忠,顾成率军在贵州镇守多年,稳固明朝边疆,帮助贵州纳入大明王朝的统治下,这是镇远侯顾成的贡献,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他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