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解读“唐朝诗人” 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
唐诗沉淀着盛世大唐的审美理想与历史记忆,时至今日仍然光照你我。诗歌背后的唐朝诗人,也拥有着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与情感世界,值得细溯揣摩。后世关于唐诗的种种解读,也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近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解读唐诗的作品《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由中华书局出版并举办新书发布会。
从可靠文献的反复比读中
再现唐代诗人的真实人生
作为一名深耕唐宋文学四十余年、把五万多首唐诗每首都读过若干遍的学者,陈尚君教授说:“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陈尚君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四十多年来,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完成点校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在《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陈尚君聚焦五十余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与生命历程,从可靠文献的反复比读中,立体而全面地再现出历史文献中尘封已久的唐代诗人的真实人生。书中把诗歌放到历史时代和真实人生中加以阐释,囊括诗人所处阶层、家庭出身、科考入仕、来往交游、安定与动荡等方面,力图描摹出唐代社会文化的丰富状貌。
《杜审言的生平与诗歌》《宋之问:侍臣的悲哀》《陈子昂的孤寂与苦闷》《杜甫的大历三年》《韦应物在苏州》《欧阳詹的生死情恋》《武元衡:喋血宰相的政事与文学》《裴度的人生感悟与诗歌情怀》……《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全书行文饱含深情,以心遥应古人,还原诗人真实的生命历程和独特的性格禀赋。让诗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春风得意、失意困顿、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从古旧的纸张中,从历史的云烟中走来。
在自序《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中,陈尚君介绍说,这本书中的三十篇文章是他从2019年年初起为《文史知识》所开专栏“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撰写。“大多是一人一篇,或节取大诗人生命中的一段经历来写;也有一篇里写到几位诗人,如《乔驸马家的儿女》谈及驸马乔师望的三子一女故事,《述修行杨家》讲到杨发、杨收、杨乘、杨凝式为代表的这一家族的发达与成就,《唐代的夫妻诗人》述及五对夫妻的存世诗歌(唐太宗太有名而从简,徐惠、上官婉儿身份是妾)。实际叙及五十余人,希望借此展开唐代诗人真实人生的画卷,介绍他们各自不同的生命历程和诗歌成就,就他们各自走过的悲欢人生解说他们的作品。”
以一己之力重新校订全部唐诗
所有存世唐诗都读了五到十遍
陈尚君长期从事唐代文学与历史基本文献的校订与研究工作。虽然非常赞同文学即人学的主张,在某次《文学遗产》召开的治学方法座谈会上,也曾谈到今人之多数文学研究无法写出古人鲜活人生的遗憾,但一直也没有做写作的准备。十多年前,因一次契机启发,他决心以个人力量从事全部唐诗的重新校订。
他说,要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工作只能一手一力地落实完成,不敢借手他人,甚至无法请学生协助。“或正因如此,得缘为有一句以上诗歌存世的诗人重新写了小传,所有存世唐诗都因校勘各本而读过五到十遍,所有涉及唐诗的互见、依托、舛讹、传说,以及文本之存逸、完残、是非,皆曾逐一加以分析条理,考订取舍。上述工作,着眼于一代基本文献之建设,即希望为所有从事相关学术研究者提供可以取资信任的文本,一切表达和取舍都追求冷静客观,避免个人感情,力戒一己好恶。然而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无数个夜晚独居斗室,面对电脑,据善本校勘诗歌,口诵心念,目验心会,体会唐人在诗中倾诉的人生喜怒哀乐,内心不能不受到深深的触动。我曾在回忆赵昌平先生的文章中写道,2018年5月20日晚,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晚,我据宋蜀本柳集对读柳宗元诗,忽然感受诗人长期贬谪的内心绝望与痛苦,不觉悲动于心,泪水涌出。这样的感受,我在读校唐诗过程中,曾经无数次碰到。”
在这本书中,陈尚君还述及杜甫与韩愈生命中的关键节点。杜甫传记出版过许多种,似乎无法说清楚他为何离蜀?为何滞峡?出峡后又为何奔走荆湘?在《杜甫的大历三年》一篇中,陈尚君指出杜甫出峡前与江陵幕府诸人及弟杜观有过多次联系,似乎有了双保险方出峡,但在江陵出了许多状况,备受冷遇,只能离开。
今人知李绅,多因《悯农二首》,陈尚君指出,其实他是新乐府最早的倡导者,“《莺莺歌》如果全篇得存,歌行更足与元(元稹)、白(白居易)鼎足而三。他在治家或为政方面皆疾恶如仇,内心却极其柔软,对嫂子崔氏与对政敌张又新皆如此。”
读者应对诗人抱理解之同情
方能深入其内心所思及所欲言
近年不少学者呼吁重视经典,重视文本,陈尚君十分赞同,同时又深入一层,“经典极少数是作者一经发表,即获广泛认同的,如李白《蜀道难》与白居易《长恨歌》,大多是在后人阅读、称赏和拟写中形成的。任何诗人所写,一定是他所经所感,表达真实的心情,读者应抱理解之同情,方能深入其内心所思及作品之所欲言。孤立地看一篇作品,当然会得到部分认识,但如果将全部相关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陈尚君特别提到“文史融通”的重要性。“古人生活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他们的出生受限于不同地位的家族,他们的成长必须面对社会给以的机遇与自己的努力,仕宦则难免抗尘走俗,不仕又必须解决生计困境,各种意外的事变不可避免地改变他的人生轨辙和写作兴趣。我在写本书诸文时,始终坚持文史融通,在特定环境、特定事件、特定交往中评价人物与作品,希望对所有诗人有大体公允的认识。”
曾有某名家说,如果我们觉得鸡蛋好吃,为何一定要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蛋呢?陈尚君说:“今人常据此认为纯文学之研究可以忽略作者及其时代,对此我深不以为然。因为诗歌毕竟是有七情八欲、有喜怒悲欢的活生生的诗人投入全部的热情和血泪留下来的记录,古人说知人论世,言志缘情,今人讲真情实感,言为心声,都希望努力准确地理解诗人,读懂诗歌。我曾在某次讲座中将本书各文的致力方向概括为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希望这样的研究有更多的学者给以理解与关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