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包拯真的是被毒死的?中国第一大清官包拯墓被发现,死因被揭晓

包拯真的是被毒死的?中国第一大清官包拯墓被发现,死因被揭晓

前言

“青天无私老君如许”,这句民谣广为流传,盛赞北宋折冲枢密副使包拯的清正廉洁和铁面执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像包拯这样正义凛然、为官清廉的典范并不多见,他像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永远铭刻在老百姓的心中。然而,传奇的包拯却以蹊跷的方式猝然离世,他的死因至今仍然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一、平步青云的包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出身寒门,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小时候的包拯性格很是古怪,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嬉戏欢乐,而是喜欢一个人坐在田埂上发呆。村里的人都说他“傻不拉几”,可老爹却挺喜欢这个安静的儿子。

那一年春节,村里热闹非凡,大人们在庙会上彻夜狂欢。小包拯却不感兴趣,自己蹲在竹林里看书。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惨叫,包拯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附近有几个醉汉欺负一个老人,还把他的行李扔得到处都是。

包拯心生不忍,鼓起勇气走上前去,严肃地说:“几位大哥,欺负老弱是不对的,请你们住手吧。”那几个醉汉一看是个十来岁的小孩,更加嚣张地推搡包拯,并扯掉他的新衣服。包拯脸色煞白,却仍挺直腰杆站在原地。最终还是村里几位壮汉听到动静赶来,把醉汉们赶跑了。老人感激地对包拯说:“小兄弟,你真是个有正义感的好孩子!”

这件小事成了包拯性格形成的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就展现出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品质。20岁那年,包拯考中了进士,本可进京为官,但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这一机会,选择回乡照顾年迈的父母。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2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端州知府。端州以产端砚闻名,知府掌管着一个产端砚的金矿,许多人都会利用职权私自囤积端砚牟取暴利,但包拯从未动过这个心思,仍然廉洁如初。

他将端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一次,一个富商送来几个价值不菲的端砚想要贿赂包拯,被他严词拒绝后大为光火,说要向朝廷告发他的过错。包拯沉静地说:“公道自在人心,君子坦荡荡,此砚可用为修桥造路之资,又何必强行收受呢。”富商被他的气度感化,自觉受教,两人成了良好朋友。

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以端州知府的功绩,被征召入京,担任监察御史,参与朝政,负责监察百官。此时的朝堂黑暗,权贵当道,贪官枉法成风。包拯上任后即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故鼎新,他铁面执法,一视同仁,对权贵也丝毫不留情面。

二、锄强扶弱 坚持正义

淮南转运使王逵就是一个典型的贪官,他不仅贪污公款,还滥用私刑,害死许多无辜。王逵好整以暇地作恶,是因为有宰相陈执中撑腰,并得到宋仁宗的信任。

包拯接到百姓的控诉后立即展开调查,并亲自去淮南进行考察。只见城墙破败,桥梁损毁,百姓衣衫褴褛,饥肠辘辘。而王府大门琉璃照耀,游侠当道,随意一个家丁就光鲜亮丽。

包拯心中有火,在王逵府上大闹了一场,当着所有家丁的面痛斥王逵的罪行,还取出百姓的控訴信摔在他的面前。王逵态度傲慢,反呛道:“我是皇上和宰相大人委任的,你一个小小的御史也敢来责难我?”

包拯冷冷地说:“天理昭昭,民心可察。我来此是替百姓讨公道,纵然你有宰相做靠山,我也要将你的奸恶行径公之于众!”

证实情况属实后,包拯连续七次上书皇帝,痛斥王逵的罪行,还公开在朝堂责难宋仁宗容忍奸佞,言辞激烈。面对包拯的正义陈词,宋仁宗也不得不让步,最终王逵被革职问罪。

此后,包拯又陆续弹劾了宋痒和张贵妃的亲戚,一时间朝野为之侧目,贪官震悚,无人再敢公开收受贿赂。百姓称包拯为“铁面御史”、“青天倒悬”,盛传他的正气和勇猛果决。

宋真宗见包拯清廉仁义,深得人心,便提拔他出任开封府尹,希望他可以改变开封的风气。

三、改革开封 百姓安乐

开封府是都城所在,聚集着大批权贵望族,社会阶层森严,富豪权贵极度腐朽。开封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街头常能看见衣衫褴褛的乞丐,而王公贵族则挥金如土,甚至用金银制作鞋帽穿戴。

包拯上任后果断开展革新,他夜以继日地巡视街道,亲自与百姓对话,了解他们的疾苦。包拯还取消了向官员送礼的苛法,鼓励百姓直接送状纸告官,并亲自审理冤情。

一开始,百姓还不敢相信新官能做到“青天无私”,但包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们看到了公正和希望。一位老百姓的儿子被冤判入狱,家人四处告状无门,正准备放弃时,包拯亲自来到他们破败的茅屋,细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第二天就将他们的儿子无罪释放,归还了一个清白。

在包拯任内,开封的社会秩序日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街头不再有饥饿的乞丐,子女们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百姓们亲切地称呼包拯为“包青天”,盛赞他的廉洁仁厚。

为官30多年,包拯始终如一地秉公执法,这在当时的朝堂上可谓是一个奇迹。有一次,宋真宗在朝会上笑言:“天下真难觅得廉吏,朕算老了,能遇见包拯这样的良臣,夙愿得偿呀。”在皇帝的嘉许下,百官无不肃然起敬,感念包拯的正义之举。

四、谜一般的骤逝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继续升迁,担任枢密院副使,地位更加顶峰,他仍然勤勉工作,力图匡正朝政。

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包拯突然病倒,身体每况愈下。宋仁宗多次派遣御医前去诊治,可包拯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从发病到去世,仅仅十三天的时间,64岁的包拯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包拯的猝然离世在朝野掀起了巨大波澜。文武百官纷纷前去弔唁,民间也传出了各种猜测。百姓们议论纷纷:“包大人生前树敌颇多,这病来得蹊跷,怕是遭了奸人的暗算!”

的确,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敢于批评皇帝和钳制权贵,自然得罪了不少人。那么,他的突然离世是否真的蹊跷呢?此后,包拯之死的真相就成了一个历史迷题。

上世纪70年代,包拯的墓穴被发现,考古学家对其遗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包拯的骨骼并没有病变迹象,这就更加证实他应该不是病死的。专家在骨骼中检测到了过量的汞元素,怀疑他可能服毒身亡。

然而,古人也常用汞做防腐,不能完全证实他是被害死的。虽然尚无确凿证据,但包拯之死的疑点仍让人不得不深思。他生前惩恶扬善,又何曾惧怕权贵呢?如果他真的被奸人所害,那这背后的参详实在令人唏嘘!

五、承载正义 不朽的精神

1985年,合肥修缮了包拯的墓穴,并建立了包拯墓园,以纪念这位正人君子。时过境迁,包拯的精神永存,他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何为道德和正义。

每年清明时节,合肥的包拯墓园里总是人潮汹涌。一位老人站在墓前,双手合十虔诚地说:“包大人,您一生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为百姓除暴安良。我等后人应当学习您的精神,不畏权贵,只为天下苍生。”

一个小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角问:“妈妈,那个叫包拯的官员很伟大吗?”母亲笑着回答:“是呀我的孩子,包拯代表着正义和良知,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他那样做人行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包拯之死至今仍是个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继承他的精神,坚持正义,才能点亮黑暗。今天的社会,贪污腐败依旧存在,我们更需要像包拯那样有担当有作为,建立起廉洁的风气。

老君在人间,但求锄强扶弱。人生苦短,青天随处有,盖看廉洁人。让我们牢记包拯的教诲,守正创新,共建美好社会。

结语

包拯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道德和正义,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历史如何评说包拯之死,他那种坚持真理、无畏权贵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并以他的名字“包青天”成为了正义的代名词。我们不能让包拯的牺牲白费,而要发扬他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为美好的民生和社会奋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真,王逵,正义感,青天,死因,中国,老百姓,包拯墓,开封,权贵,故事传记,包拯,宋仁宗,端州,王逵,正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真,王逵,正义感,青天,死因,中国,老百姓,包拯墓,开封,权贵,故事传记,包拯,宋仁宗,端州,王逵,正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真,王逵,正义感,青天,死因,中国,老百姓,包拯墓,开封,权贵,故事传记,包拯,宋仁宗,端州,王逵,正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