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武侠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以锦衣卫为代表的“大内高手”一直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有着不亚于武林中人的武艺,却始终听命于朝廷,因而被别称为是“朝廷鹰犬”。锦衣卫发源于明朝初年,在帮助朱家巩固统治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明朝数百年的发展,锦衣卫已经从最开始的一个小机构发展到了拥有15万人马的大机构,那么为何明末时武艺高强的锦衣卫没能阻挡住农民起义呢?明朝覆灭后15万的锦衣卫又去了哪里呢?
在历史记载中,关于锦衣卫的记叙,后人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他们:恶名昭彰。这个于洪武十五年便创立的机构,在陪伴了大明王朝两百年后,最终也和明王朝一起覆灭了。正如电影《绣春刀》中所展示的那样,锦衣卫武艺高强,只听命于皇帝,皇帝让杀谁他们就杀谁。
因此锦衣卫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政治机构,其同样对明朝的政治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白地说,它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一说起朱元璋,大家都能想到他最开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一路受尽了千辛万苦才登上皇帝的宝座。
因为朱元璋的底层出身,因此他对于贪官污吏们十分痛恨,在常年的南征北战中,也逐渐培养出了朱元璋倔强刚毅、忍辱负重、冷静从容、淡定睿智的性格。百姓们都觉得朱元璋是一个好皇帝,懂得体会他们的辛苦,事实也确实如此。
但是随着自己权力的日益庞大,朱元璋的内心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他开始因为权力而变得忧患且暴躁,开始变得像曹操一样孤僻多疑,因此统治稳定后朱元璋杀了不少开国功臣。为了能够抓到朝中大臣们不忠于自己的证据,锦衣卫由此应运而生。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明朝处于封建时期末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朱元璋废除宰相和设立锦衣卫,其实都是加强皇权统治的手段。有了锦衣卫作为皇帝外延的耳目,朱元璋杀起人来也能更加有理有据。
朱元璋在位时通过锦衣卫搜索证据而诛杀了不少大臣,使得在朝的官员们开始谨言慎行,对皇帝的命令也是言听计从,丝毫不敢有反抗。在这样高强度的政治压迫之下,虽然国家也在正常运转,但是整个朝廷却显得死气沉沉,除了朱元璋每个人的心里都装满了恐惧。
后来朱元璋去世时也感觉到了锦衣卫给大臣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或许不利于大臣们给出正确的建议,于是决定自己去世后就废除锦衣卫。没想到后来燕王朱棣夺了权,因为他强势的性格以及朝中许多大臣对他夺权的不满,朱棣重新启动了锦衣卫,替自己除掉对朱棣不满的大臣。
此后锦衣卫就再也没有被废除过了,一直流传到了明朝末年。七下西洋的郑和曾对锦衣卫有过一段很贴合的论述:如果是皇帝是天上的太阳,那么锦衣卫就是地上的影子,谁都别想逃过锦衣卫的监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锦衣卫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官衔,但是京官们见了无论是谁都要礼让三分,地方官看见了锦衣卫那就像见到了皇帝一样被吓得不轻。随着明朝统治的日益腐朽,锦衣卫的权力也开始越来越大,几乎成为了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一柄利刃,逮着谁杀谁。
为了限制锦衣卫的权力,明朝的皇帝们又先后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将锦衣卫交由他们管理,通过分割权力的方式来限制锦衣卫的发展。所以明朝中后期的锦衣卫虽然没有那么令人见了就感到恐怖不已,但锦衣卫中的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庞大。
根据官方的记载,明朝末年锦衣卫的数量就达到了十五万之多,他们游走于全国各地,或是奉命杀人,或是刺探情报送回皇宫,使得皇帝能够掌握许多贪官污吏们的罪行。但真正最贪的依然是皇帝,所以锦衣卫也无法阻挡明朝的覆灭。
虽然从电影的描述来看,锦衣卫大多身手了得,但是电影里拍摄的都是主角,或许锦衣卫中也有一些武艺高强的人,但并没有到人人都是武林高手的地步。大多数锦衣卫也仅仅只是比普通人强壮一些罢了。
明朝末期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十五万之多的锦衣卫,经常连工资都领不到。所以面对汹涌而来的农民起义,锦衣卫也没有心思为皇帝全心全意地办事了,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还加入了农民起义,共同覆灭这腐朽的王朝。
清朝建立后,并没有吸取明朝设立锦衣卫导致人人自危的教训,反而觉得锦衣卫制度十分优秀,毕竟能够维护皇权的利益,有哪个皇帝舍得废除呢?所以清朝也设置了锦衣卫这一机构,并且根据明朝时的失败经验进行了极大的改进。
后来锦衣卫更名成为銮仪卫,就是不想给大臣们造成压力,他们的主要职责也变成了时时刻刻保护皇族成员的安全,搞情报和杀人的事则落到了南书房以及军机处等地方。清朝结束后,锦衣卫也算是彻底进入了历史之中。
锦衣卫用现代的语境来说,大抵就像是特务、间谍一类的职责,他们依靠着皇帝而生,一旦皇帝没了,锦衣卫自然也活不长久。作为皇权政治的独特手段之一,锦衣卫有好的地方,但更多地则是带来了弊端。
比如嘉靖皇帝能够发现严嵩父子私藏税银并拿到确凿的证据,几乎都是锦衣卫的功劳,使皇上不被蒙在鼓里,但随之带来的“白色恐怖”,恐怕是那时候的大臣们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