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重拾汉唐时期的藩王制度,虽然遭到朝臣的反对,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皇帝没有得到藩王屏护。
于是,朱元璋将众位皇子分封为藩王,让他们拱卫皇帝保证朱氏皇权。除了长子朱标被封为太子,次子朱樉被封为秦王,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五子朱橚被封为周王。
今天,我们来聊聊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故事。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出生在1355年,当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听到妻子马氏生下男孩的消息,初为人父的朱元璋极为兴奋,他在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的确对长子朱标寄予厚望、充满期待。
朱樉出生在1356年,是朱元璋的第2个儿子,他只比大哥朱标小1岁,从朱元璋收到消息的反应来看,朱樉并没有像大哥朱标那样的待遇。即便朱元璋的兴奋程度没那么高,但是对于次子朱樉的期待丝毫不少,从朱元璋后来的表现可以明显感受到。
朱元璋最初在册封藩王的时候,认为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于是将众位藩王的封地全部设置在长城沿线,比如朱樉的封地是在西安,朱棡的封地是在太原,朱棣的封地是在北平。
到了洪武年间的中后期,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完成北部边疆的藩王布局,这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明朝九大塞王”。
从朱元璋册封的这些藩王位置,可以发现朱元璋对次子朱樉寄予厚望,朱樉实际上是明初九大塞王之首,为什么这样说呢?
朱元璋虽然是放牛娃出身,但是他对待问题眼光长远、格局很大,当初在濠州城看到诸位将领争权夺利,决定独自发展壮大,这就是例证之一。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倾尽心血建立一套能够持续运行的制度,其中国都的选择也是关键,考虑到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数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倾向于将都城定在西安。
此时,次子朱樉的藩王封地就是西安,足以说明朱元璋对朱樉带着极高的期待。
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注定不会让父亲省心,他的就藩之路充满坎坷和朱元璋的愤怒。
《明史·朱樉传》记载,“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
与朱樉同时册封藩王的弟弟们,都是在年满20岁时就要前往封地,然而秦王朱樉前往封地是在1378年5月,这时的朱樉已经23岁了。
作为朱元璋的次子、年纪最大的藩王,理论上说应该最早前往封地的,为什么会延迟三年呢?因为朱樉还没有做好准备,至少没有达到朱元璋的预期。
《明史》记载,“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这段史料是朱樉准备前往封地的时候,朱元璋专门降旨教诲儿子的。大概意思是说,关中地区从汉唐以来都是富庶繁华之地,由于元朝的暴政统治,导致关中百业凋零、百姓生活困难。
如今我平定天下,关中地区的百姓仍然要承担劳役和税赋,百姓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现在你前往关中,如果你居住的宫殿已经修缮完毕,其他不是紧急的事情就先停止吧,不要再劳民伤财了。
从朱元璋的谆谆教导可以看出,对于朱樉前往封地还有很多不放心,专门叮嘱儿子要体察百姓疾苦,勤俭节约不做劳民伤财的大工程。
同时,朱元璋的话也暗含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朱樉能够仁爱治理西安,让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这里有可能再现汉唐以来的西安繁华。
不曾想,朱樉到达西安后,根本不记得朱元璋的嘱托教导,从此开始“骄奢淫逸、唯我独大”的生活。
朱樉在藩王府邸大兴土木,为了增加玩乐的地方,征发军民劳役在王府建造亭台池塘。
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怒不可遏,责骂朱樉“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洪武十一年七月十九日敕谕秦王文,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难怪朱元璋这么生气,朱樉前往封地的时间是1378年5月,而这份斥责的诏书是1378年7月,也就是说,中间仅仅隔了2个月时间。
生气归生气,道理还是要讲的,朱元璋在诏书中仍然耐心告诫朱樉,朱元璋说“既然秦王府邸已经建造完成,你为什么要将九龙池中的亭子挪到王府,表面上看,这件事并不大,但是如果是在汉唐时期,被有心计的人利用,你的秦王爵位就保不住了。
在教育一番后,朱元璋又警告朱樉说,如今我斥责惩罚你,没有疑虑的想法,但是如果在我死后,你还是这样行事,到时候兄长朱标惩罚你,没有理由怪罪兄长,这完全是你咎由自取的下场。
如果以帝王之家的视角来看,朱樉是幸运的,父亲朱元璋对其耐心教导、讲明利害关系,仍然希望他能虚心改正,做一位爱民如子的贤王。
1382年,朱樉就藩的第5个年头,他必须离开封地回到京城,因为母亲马皇后去世了。在南京奔丧的两个月时间里,朱元璋多次当面教导,朱樉在父亲面前答应的很坚决,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恪尽职守”,暗地里“肆无忌惮”。
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以为朱樉已经“改邪归正”,再加上朱樉是藩王之首,于是将朱樉任命为宗人令,负责掌管宗室成员、约束其他藩王。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将来太子朱标登基称帝,朱樉在朱氏家族的威望仅次于朱标,由他来管理宗亲、支持朱标巩固江山社稷。
然而,朱元璋被朱樉蒙蔽了,朱樉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连年着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军民窘逼,无从措办,致令将儿女典卖。”
意思是说,秦王朱樉连续多年都要求关中军民百姓上交金银,贫穷的百姓拿不出来,只能将儿女拿出来卖掉。此外,当时有300多位百姓“组团”跪在王府外,请求朱樉可怜他们,免除金银税赋,结果朱樉现场杀死一位老人,派兵捉拿将近100人打入监牢。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非常重视“西番十八族”,这些是生活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吐蕃部落,朱樉带领名将宁正前往西番平叛,顺利平定叛乱后,朱樉上书夸赞功劳,朱元璋看后很高兴,给朱樉极为丰厚的奖赏。
《明史》记载,“帝悦,赉予甚厚。”
就在朱樉得到父亲赏赐后,嚣张地将西番俘虏中的美女掳走,安置在秦王府,即便是孕妇也不能幸免。此外,朱樉还将150名七岁或者八岁的女孩带走,阉割了155位年龄在7岁到10岁之间的男孩,导致很多被阉割的男孩死亡。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征西番,将番人七、八岁幼女掳到一百五十名,又将七岁、八岁、九岁、十岁幼男阉割一百五十五名。”
朱樉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朱元璋安抚西番的战略意图,当纸包不住火的时候,朱樉将受到天子之怒的惩罚。
历史上,为了稳固君臣关系,联姻是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比如太子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燕王朱棣娶的是徐达的女儿,秦王朱樉则比较特殊。
朱樉的正妃观音奴是元朝王保保的妹妹,1371年,朱元璋为了招降王保保,特意让朱樉迎娶其妹妹。史料记载,朱樉与观音奴的感情并不好,朱樉宠爱的是次妃邓氏,将正妃观音奴软禁在住处,每天只是送些粗茶淡饭。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听信偏妃邓氏,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
邓氏是明初悍将邓愈的女儿,也是朱元璋撮合的政治联姻,但朱樉极其钟爱邓氏。
其实,朱樉喜欢哪个妃子,这是王府小事,朱元璋不会管的,但是如果朱樉和邓氏一起为非作歹,朱元璋就必须要管了。
在秦王朱樉的府邸,他和次妃邓氏,以折磨宫女太监为乐趣,朱樉在府邸滥用私刑,折磨人的方法数不胜数,比如将宫人埋在雪里活活冻死、绑在树上饿死、用火烧死,看着不顺眼就割掉舌头,这让王府中的服侍宫人战战兢兢,生怕性命不保。
按照明初律令规定,藩王府邸的罪人要押解到京城审理治罪,但是朱樉害怕这些人到南京后泄露自己的残暴行径,竟然直接将这些人全部灭口。
不仅如此,朱樉为了防止有人到京城去告状,专门安排亲信在必经之路上拦截,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认为朱樉已经改过自新的原因。
更致命的是,朱樉暗中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饰,给邓氏穿上,与此同时,朱樉又将自己的床改为“五爪龙床”。
早在周朝时期,礼制就有明确规定“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五爪龙是天子的象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朱樉作为亲王只能使用四爪龙。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更何况朱元璋致力于建造“无所不知”的情报网。在得知朱樉和邓氏“为非作歹”“僭越不轨”的行径后,朱元璋怒不可遏,专门降旨斥责朱樉,认为他是“僭分无礼,罪莫大焉”。
对于朱樉的次妃邓氏,朱元璋没有手软,直接赐死。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朱樉在藩地罪责过失太多为理由,将朱樉召回京城,然后安排太子朱标到朱樉封地西安查明真实情况,同时还巡视关陕地区。
朱标向来宅心仁厚,一直都非常维护弟弟妹妹,这次也不例外。1392年,朱标返回京城,调解父亲朱元璋和弟弟朱樉之间的关系,最终,朱元璋再次让朱樉回到藩地。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太子朱标就因为风寒去世。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万分,朱标是他精心培养的皇帝接班人,没想到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考虑接班人时曾说“燕王英武像自己”,也就是说,朱元璋考虑过让朱棣作为接班人。后来,在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认为皇位应该继续留在长子朱标一脉,所以将皇位传给朱允炆。
如果按照长幼次序来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首先应该考虑的人选是朱樉,但是他没有,反而考虑了四子朱棣。从这点可以发现,朱元璋对朱樉的态度已经变了,从寄予厚望、谆谆教诲,到期盼改邪归正、迷途知返,到最后的失望透顶。
1395年,秦王朱樉被3名老妇人毒死,终年40岁。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藩王之首的秦王,朱樉到底是如何死的呢?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以致三老妇人,潜地下毒,人于樱桃煎内,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
也就是说,由于朱樉作恶多端,让宫人怨恨不已,这天,有3位老妇人合谋,悄悄在朱樉常吃的樱桃煎中下毒,结果朱樉吃下不久就毒发身亡。
朱元璋得知朱樉的死讯是什么态度呢?
明太祖朱元璋降旨要严肃惩处凶手,另外还要求礼部和宗人府,降低朱樉的葬礼规格,确定谥号为“愍”。愍,在古代是含义极为不好的,有“使民折伤”的意思。
朱元璋在朱樉的祭文中说,“自从你到藩地,沉迷于荒淫酒色,行为肆虐残暴,没有任何能颂扬的事迹,我多次指责教育你,始终没有醒悟,你虽然已经死了,但却死有余辜。”
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心狠手辣”,实际上,朱元璋只是对官绅阶层比较残酷,在对待百姓始终心存宽厚仁爱,每位藩王在就藩临行之际,朱元璋都会谆谆教导他们做心系百姓的贤王,显然秦王朱樉不及格。
如果站在父亲的角度,朱元璋对朱樉可谓是充满期许和耐心,恩威并施试图引导朱樉做爱民如子的藩王,可惜最终伤透“老父亲”的心,在朱樉去世3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