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出生于永乐年间,中过秀才,但此后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只得回到村里,当一名教书先生。
明宣宗继位后,明宣宗认为太监素质不高,不能分担皇帝的工作。于是不仅在宫里为太监办了“文化提高班”,还在社会上大量征召教书先生净身入宫。并且特别说了“待遇优厚,能力突出者,提升空间很大”之类的话。
孔孟之徒怎么能做太监呢?所以,尽管待遇优厚,许多教书先生还是宁可啃着窝头就咸菜,不肯净身入宫享富贵。
王振很务实。他眼看自己想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入仕为官,前途渺茫,还不如净身入宫。凭着自己满腹经纶,说不准还能在太监里当上头目呢!
(王振剧照)
就这样,王振自阉入宫。并且因为他很有文化,顺利地分配到太子朱祁镇的东宫,做了“局郎”。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督促太子学习,教太子读书写字。
王振曾在村里教过书,教起书来自然轻车熟路。朱祁镇对他也非常恭敬,称他为“王先生”,对他非常信赖。
朱祁镇继位后,便将腹有大才的王振提拔为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让他负责帮自己“批红”,也就是在奏折上写审批意见。说白了,就是当皇帝的代言人。
然而,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却很瞧不起王振,觉得他“狡黠”。有一次,还差点以他干政为由,要砍掉他的头。
张太皇太后看得没错,据史书评价,王振的确为人狡诈,善于伺察人意。他深知张太皇太后不待见他,所以,就算后来成了权势最大的太监,他还是夹起尾巴做人。对谁都恭敬有礼,并且好像还特别憨厚老实。
(张太皇太后)
当时,朱祁镇才九岁,不能执政,由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过,张太皇太后说不能违背祖制,便将大权交给文官内阁大臣杨荣、杨浦和杨士奇。
王振为了拉拢这三位大臣,让他们在张太皇太后面前替自己美言。于是做出诚惶诚恐的样子,每次见到“三杨”,先就点头哈腰,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说话也是侧立着说。三位大臣让他坐下说话,他立刻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忙作揖说不敢。时间长了,三位大臣都觉得他老实又有业务能力,便常在张太皇太后面前称赞他,说他是很贤良的太监。
朱祁镇犯了错,张太皇太后就把王振叫去训话。不管张太皇太后怎么骂他,他就跪在地上使劲磕头检讨,态度极其端正。张太皇太后看他态度不错,事后回想他也没犯什么错,对他印象就转变了一点。
不久,王振干了一件事,让张太皇太后对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张太皇太后信佛。有一次,她想让朱祁镇陪她出宫去礼佛。大臣们认为朱祁镇身为天子,出宫若是出现不测就会出大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
(明英宗)
朱祁镇是个孝子,很想陪张太皇太后去礼佛。可是他要是去了,一定会被大臣们骂,怎么办呢?
王振见朱祁镇愁,就给他出了个点子,让他把庙里的佛请到宫里来,这样张太皇太后一定很高兴,而大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这事果然得到了张太皇太后的高度赞扬。此后,张太皇太后对王振态度大转,直到她去世之前,她还常夸赞王振做事可靠。
王振得到张太皇太后和内阁大臣一致认可,此后他的权势也逐渐增强。不过,就算如此,他始终没有表现出自己对权力的欲望。
熬到张太皇太后去世后,王振就再也没有人约束了。他仗着朱祁镇的宠信,一反平日在杨荣、杨浦和杨士奇三位内阁大臣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积极寻机借口,不久便将这三位内阁大臣逼得主动辞职。
将所有碍手碍脚的大臣剪除后,王振终于独揽大权,成为明朝史上第一个干政弄权的大宦官。
(参考史料:《明史纪事本录·卷二十九·王振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