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他和李时珍到底是什么神仙友情?

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他和李时珍到底是什么神仙友情?

1590年春,南京,担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迎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客人。

说这位客人特别,是因为他虽然上了年纪,却仍然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满怀热忱,他再次认真地向王世贞介绍那沉甸甸的满袋书稿,诚挚地请求王世贞为此书作序。

这位特别的客人正是后世有“药圣”之誉的李时珍,他随身携带的就是耗时27年编著而成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这一年,李时珍已经73岁了,但是凝聚了他半生心血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还是没有出版,于是他冒着被拒绝的风险,再次来到南京,想求文坛领袖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

看着这位年逾古稀却满怀热情的老人,再看看那沉甸甸的书稿,王世贞深受感动,于是他沉下心来细读书稿,准备为其作序。

经过仔细阅读之后,王世贞认为,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医学角度来看,这部专著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于是他欣然提笔,为《本草纲目》写下序文,称赞此书是“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宝。”非常值得出版发行以供天下人共读参考。

正是因为有王世贞作序,才有书商敢接手承印李时珍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终于得以出版面世。

遗憾的是,李时珍没能亲眼看到《本草纲目》面世,他在客居南京等待出书的过程中病逝,只留下这部伟大的著作,字字行行讲述着他历尽艰难却始终不变的初心,以及为之付出的数十年光阴。

一、弃文从医的秀才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蕲州(现在的湖北省蕲春县)一个医药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父亲李言闻还曾经在太医院任职,在当地颇有名气。

因为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李言闻刚开始并不想让李时珍当医生,而是希望他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父亲的支持下,李时珍刻苦攻读,14岁就考中秀才,显示出较高的天赋。可是,初露头角之后,李时珍在后来接连三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中。更糟糕的是,20岁的时候,在紧张备考的过程中,李时珍因为感冒突然引发一场大病,虽然治疗了一个多月,可是病情却日趋沉重,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

李时珍没办法,只好返回家乡。李言闻看到儿子的病症之后,想起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的一个方子专门治疗此症,于是他就按方取药,亲自把药煎好后让李时珍服用。结果,第二天李时珍高烧退去,咳嗽等症状也逐渐好转,很快就痊愈了。

通过这件事,李时珍感受到了医学的微妙高深,于是他决定弃文从医,从此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

二、终成名医

李时珍开始跟随父亲学医,到33岁的时候,他已经名声在外,成为远近皆知的名医。1556年,39岁的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专门为皇室成员诊疗治病。

此时正是嘉靖年间,嘉靖在我国历史上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君主,他热衷于参玄炼丹,他炼丹的方法因为过于严苛曾引发“壬寅宫变”,他本人差点儿死于宫女之手。

李时珍精通医道,他所参考的医学书籍如《本草经集注》就出自著名道士陶弘景之手,他对道家的修炼养生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嘉靖所采取的方法却令人匪夷所思。面对嘉靖的做法,李时珍试图劝谏,希望嘉靖能采用更合理的方法修炼,可是嘉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按照自己的方法一意孤行。

此时,李时珍已经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其编写的初衷是希望修正、补充古代医药书籍中的错误和遗漏。

中医的“本草”生于田间,长于山谷,存在于皇城之外的广阔天地,太医院高高的门槛却束缚住了李时珍求索探查的步伐。李时珍从医的初衷是为了治病救人,可是眼前这位九五之尊却寄希望于褊狭古怪之法,即使是再好的医生都没有用武之地。意识到这一点,在太医院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李时珍觉得再没必要停留,于是他申请辞官回乡。

三、成书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在太医院的这段时间,李时珍获得了在民间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机会:他得以饱览丰富广博的皇家藏书,见到了许多在民间难以见到的标本和珍贵药材,这无疑都为他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对书籍的最终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558年,李时珍回到家乡蕲州,创立“东璧堂”,重新开始坐堂行医。

行医的同时,李时珍继续在名山大川、荒郊田野中寻找,根据古籍中所记本草的形象,试图让模糊不清的药材形象得到清晰还原,再在实际应用中得到真实印证。

从1552年到1578年,历时27年,不知道走遍多少名山大川,采集了多少知名或者不知名的野草名花,终于,李时珍得以将本草典籍中的谬误一一考证查实,完成了《本草纲目》52卷的编写工作。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在《本草纲目》的序文中,王世贞这样写道。

简要的语句,描写的却是李时珍漫长而又艰辛的写书过程:历时近30年,参考了800多本书,三次修改书稿,去掉其中重复的内容,补充缺失部分,改正古籍中的错误之处。

王世贞的序文不长,只有六百多字,记载了《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以及内容,可是李时珍为之付出的辛苦和操劳却远不止于此。

四、难以面世

《本草纲目》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医学书籍,除了190多万的文字之外,另有插图一千多幅,书稿放在一起数量十分可观。

书稿完成后,更大的问题也就来了:如何将它付诸出版,得以面世呢?

明朝的出版业已十分发达,技术也完全允许书籍刊印,前提是有出版商愿意接手,并且还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可惜,这两样李时珍都没有,医学书籍并非戏曲小说,读者寥寥,李时珍虽是名医,可是在出版界却没有多大吸引力。作为医生,李时珍虽然救人无数,可是他并不注重赚钱,有时候治好病人后还不收取费用,所以他并没有积累下足可供出版书籍的资金。

于是李时珍只能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书稿发愁,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它进入大众视野,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关键时刻,有人提醒他:其实你可以去找文坛领袖王世贞,让他为你的书作序,有他作序出版商才愿意接手,读者也才会被吸引来购买阅读。

五、迷茫的王世贞

李时珍第一次去拜访王世贞的时候,王世贞正在忙碌着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王世贞自幼聪明好学,22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仕途发展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在官职一级级得到提升的同时,王世贞却饱尝失去骨肉至亲的痛苦:先是女儿、儿子,接着就是父亲、妹妹、母亲、妻子。与此同时,王世贞的身体每况愈下,这让他颇觉人生无趣,于是转而慕仙求道,跟随当时的内阁首辅王锡爵之女王焘贞学道。

王焘贞在当时名声很大,有很多文人名士都慕名拜她为师,其中就包括冯梦龙、王世贞,甚至连她的父亲王锡爵和叔叔王鼎爵都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释道一体”理论以及辟谷修炼之法。

李时珍第一次拜访王世贞的时候,恰好赶上王焘贞刚刚羽化,也就是1580年九月。此时,王世贞、王锡爵等人正忙着为王焘贞筹办后事。除了追思先师、为其写书立传之外,王世贞仍然热切地沉浸于修仙升天的理论中,他甚至离开妻子儿女,孤身一人搬入道观居住,一心要超脱生死,得道升天。

六、挥手自兹去

处于这样状态的王世贞显然没心思为《本草纲目》写序文,虽然他曾经几百次为别人作序,让别人的文章身价倍增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可观的收入。此时王世贞心思飘摇,见到一心治病救人、十分务实的李时珍之后,他以近乎劝诫与嘲笑的态度送了李时珍一首诗,以委婉的态度拒绝了此事,然后二人挥手告别。

已经六十多岁的李时珍无功而返,他怎样背着沉重的书稿来到王世贞面前,就又怎样背着书袋离开,只是脚步比来时更沉重,心情更加悲凉。

这一去就是10年。

10年时间里,李时珍继续修改书稿,以使它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他仍然不停地寻找出版商,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书籍面世,以此帮到更多的人。

然而,时光流逝,《本草纲目》始终像深埋于尘土中的明珠,没有商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投注到这样一本书上。

七、共同成就

直到1590年,四处碰壁的李时珍再次来到王世贞面前。

10年时间,李时珍更老了,但是他仍然精神饱满,满怀对医学、对书籍出版的热情,谈吐间尽显医学高才的博学与不凡。

这一次,王世贞被深深感动了,他同意留下书稿,仔细研读,然后为之作序。

一读之下,王世贞好像打开了宝藏之门,他描述自己阅读此书的感受是:

王世贞对《本草纲目》给予高度赞赏与肯定,认为此书:

与此同时,王世贞对李时珍也不吝夸奖,称赞他是“北斗以南一人”,是天下少有的奇才。

后记

有王世贞作序,很快就有出版商认识到《本草纲目》的商业价值,于是有书商同意承印这本书。

可惜的是,当时的印刷周期太长,年迈的李时珍没能亲眼看到《本草纲目》出版发行,他于1593年去世,时年76岁。

1596年,《本草纲目》得以出版,从1578年书籍定稿到此时正式刊行,又用了整整18年时间。

当年11月,李时珍的次子李建元将父亲临终所写的遗表以及刊印好的《本草纲目》进献朝廷。明神宗下旨,将书籍刊行天下,从此,但凡读书的士大夫家中都存有此书。

时至今日,《本草纲目》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书稿,因为,方法,什么,李时珍,过程,嘉靖,王世贞,本草纲目,医生,故事传记,书稿,李时珍,嘉靖,王世贞,本草纲目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书稿,因为,方法,什么,李时珍,过程,嘉靖,王世贞,本草纲目,医生,故事传记,书稿,李时珍,嘉靖,王世贞,本草纲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书稿,因为,方法,什么,李时珍,过程,嘉靖,王世贞,本草纲目,医生,故事传记,书稿,李时珍,嘉靖,王世贞,本草纲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